一、李陵山得名之始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紫蓬山历史上曾名曰:良余山、连枷山、李陵山。其所以名为李陵山,原西庐寺三惺方丈著文称:“汉末魏将李典镇合肥,建庙于山巅,祀其七世祖李陵,此李陵山得名之始也。”与今日西庐寺一墙之隔的163微波站机房外墙上镶嵌有一古碑,从碑碣正文看是李典祭其先祖李陵之祭文,虽然其碑历史真实性尚待考证,但李陵庙作为历史陈迹确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今日紫蓬山上仍有一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所立的《李陵殿碑》。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李陵庙在李陵山顶,相传为魏将李典屯兵处。陵,典之祖,典为之立庙于此。其西为西庐禅院。”这与三惺方丈著文互为印证。此两处记载所反映的寺庙建筑方位,均与实际布局相吻合。
嘉庆《合肥县志》收录合肥籍人龚楚《李陵庙》律诗一首:
重围深入计原疏,兵败途穷力尽初。
汉帝寡恩臣至此,苏卿返国尔何如。
殊乡落日千山雪,痛哭陈情一纸书。
此处未应遗庙在,寻钟仍向远公庐。
此一诗文抒发了古代诗人雅士拜谒李陵庙时对李陵际遇的感叹。
李陵者何许人也。《汉书》有其列传:李陵字少卿。汉代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任骑都尉,率步兵五千人击匈奴,对敌十万之众,战败被俘,降。武帝闻之,族杀陵母及妻子。鼎鼎大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狱,处宫刑。《古文观止》中收录有《李陵答苏武书》,其评注曰:“文情感怀,动风雨而泣鬼神。”京剧《李陵碑》中表现了宋代杨家将老将军杨继业兵败途穷碰死于李陵碑前,寓意悲壮惨烈,脍炙人口。据《紫蓬山志》所记:我国今日尚存与李陵有关史迹共有三处,一处为山西大同府北的李陵台,一处在台湾琅峤,还有一处便是紫蓬山顶的李陵庙。
紫蓬山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曾遭兵火,战火中西庐禅院佛殿僧寮荡为瓦砾,惟李陵庙之李陵殿犹存。清末太平天国杭州守将袁宏谟见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潜回家乡,投身于破庙中,削发为僧,四方化缘。后大兴土木,建成西庐寺梵宇僧舍百余间,建一围墙,从西到东,把李陵庙作为附属建筑与西庐寺圈成一个整体,由西庐禅寺方丈统一管理。开始时李陵庙对外还有庙门,后出于安全考虑,对外的庙门被封闭。自此人们只说西庐寺,很少有人提及李陵庙。但李陵庙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甚广,积淀丰厚,延传不衰。
李陵庙与李陵殿的厄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重新降临。1950年春国营紫蓬山林场成立并占用了西庐寺与李陵庙。民间传说李陵大王神龛下曾藏有兵器,林场雇人把神龛挖开,仅挖出十多筐古铜钱,被林场没收。“文革”动乱期间,西庐寺森严辉煌的百余间殿宇又一次全部被毁。在一片废墟中仅存三间李陵大王殿,被163微波站占用堆放杂物。断壁上的《李陵殿碑》仍屹立在那里,殿堂正桁脊梁上“嘉庆五年(1800年)冬月程嘉珍、程天照等合族重修”的字迹仍在。1993年拆除李陵殿,改建地藏殿时,碑、梁作为文物由肥西县文物所拍摄存录。
程氏后裔散居紫蓬山下,宗支众多,在程氏宗祠湮没后,程氏族人即以李陵殿为家族聚会之所,李陵殿数百年来由此得到精心修缮。1946年在户长程法勤组织下,请来修谱先生连续两年住在李陵殿内编修程氏宗谱。程氏族人视庙为祠。
今日之西庐寺地藏殿前横立一“大王殿”文物保护匾牌,“大王殿”实指李陵殿的原址。现李陵庙与李陵殿已不复存在,但这块文物保护匾牌提醒人们:紫蓬山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一庙一寺的事实。
二、北九华之称缘起
“九朵莲花开佛国,五龙簇珠紫蓬山。”这首句是对地藏菩萨道场江南九华山的赞誉。联句、对同属地藏菩萨道场的江北肥西紫蓬山只作攀附之辞。九华山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同时更是国内著名旅游景区而闻名遐迩。紫蓬山现在没有恢复原貌。近年来,作为肥西县一个正在开拓的旅游景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得道成佛的所在。而紫蓬山金乔觉也曾在此落脚打座。由此经小丰寺停留,去青阳九华山修炼得道成佛。被奉为地藏菩萨。这紫蓬山因留有圣迹。故后人有北九华之称。
紫蓬山北麓,近处有一村,名曰回龙庙。庙不知何年所废。《肥西县地名志》现仍收录此一村名。在附注中记述:“俗传、很早以前有龙从此回升天宫,回龙庙因此得名。”回龙庙的缘起,引起一段佛门圣迹的故事,据传: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因信佛法、削发为僧,渡海来中国,游历江淮间,来到良馀山(紫蓬山原名)落脚打座。这良馀山本是由五大山峰拥簇的独立山体,被称为“五龙拥簇”,还是因地势瓤了,承受不了圣体压力。有一老龙闻之,急忙赶来以壮山势。老龙到达山下时,得知金乔觉已走,便调转龙头回升天宫。后人在此立庙。金乔觉得道成佛是神话,这龙回天宫故事也是神话。古人在此地借此以衬托,成呼应之势,今日庙已湮没。笔者当年还见有人在此庙址废墟上烧香叩拜龙神。
金乔觉离开良馀山,向东至巢湖西岸小丰寺停留。民国六年《小丰寺后兴记》碑文记述:“小丰寺创自李唐,缘新罗国金地藏于华夏时,怀渡巢湖,飞锡兹土。”这也可为金地藏在良馀山落脚打坐留有圣迹提供佐证。遗憾的是紫蓬山地藏殿的碑碣早已流散失考。
据《紫蓬山志》记述:西庐寺原建时,居寺院正中的大殿供奉地藏菩萨,晚晴时著名学者唐炳文给西庐寺地藏题联是:
端坐九华山,持杖持珠光宇宙。
遍游十地府,度冥救世利寰区。
题联 “九华山 ”三字,既可以指江南九华山,也可指江北紫蓬山。因为此时紫蓬山民间传称北九华。此一楹联是以金色大字涂漆置之于西庐寺地藏殿迎面大柱上。此联此意与当时当场的景观极为吻合。还有一晚晴时学者陈锡皊,把九华十景之一的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东崖晏坐”的故事搬到紫蓬山大佛殿作楹联,这不是用错了典故,而是前任早已把紫蓬山看成北九华而一视同仁了。无怪乎民间有此说法。笔者家住紫蓬山下之永安集。青少年时对紫蓬山上的西庐寺院古建筑群落极为之了解。现在又阅看了紫蓬山史料,近年又几次区九华山旅游。两名山给我的印象是:论建筑规模,原西庐寺建筑风格,气势雄伟是明、清时代大型建筑群落的典范。与国内一些大寺院尽可比美;有一条以地藏殿为主体的五进大殿形成的中轴线,两侧是方丈、禅堂、寮房、八卦亭和东厅、客堂、圃楼和大斋堂相对称作配房。整体建筑群有殿宇楼堂一百二十多间。给人以威严感。气势雄伟,香火鼎盛。方圆几百里,在以往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有舒城、庐江、肥东、巢县、六安、寿县多人结队步行来此朝拜和游览。达官贵人有卫立煌游览拜佛,赠枪护山(枪后被三惺方丈悄悄地送给新四军);张淦为山僧题:“寄隐名山为雅客,尘空世外作高僧”嵌名联。高僧大德有中华佛教会长太虚法师在此小住、应蒋介石邀赴重庆。此时西庐寺为上院,合肥明教寺为下院。安徽省佛教会长由西庐寺方丈三惺和尚出任的,可见其盛况。
昔日之西庐寺,已全部毁于“文革”动乱年代。今日之西庐寺虽有所建,只是雏形。但这北九华的佛教文化在民间积沉丰厚,较之往日香火更盛。今年一次庙会上,来此游览朝拜者就达四万多人。那天笔者正上山采访,汽车在十里外的农兴镇便被拦住。许多人满园涌上山顶,便悻悻折回。
上述北九华一说,不知始于何时,向上可以追溯到李唐年代西庐寺北赐名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