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电子期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发布时间:2013年6月21日  

不以物喜不为己悲

 

 

“我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

 

《庄子·秋水》篇中有言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意思说,得到了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快乐和忧愁建立在得失之上,得到了就非常高兴,一旦失去就过分忧虑,这让我们的人生始终不能祥和宁静。

我们之所以会那么重视物质的得失,是因为我们已经将生活的好坏,完全与物质的得失等同起来。比如说,租房子住的觉得有房子住的人比自己幸福,有房子住的觉得住别墅的比自己幸福,而住别墅的也以为别人比自己幸福,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不幸福的。因此,每个人都拼命地去得到更多的东西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然而,物质的增加永远都不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满足,反而会让我们受到物质的负累。

物质的得失是人生的常态,如果我们不能看透这一切,那么我们的生活必然会被得失所困扰。生活需要积极的心态,无论是得到和失去,我们都应该积极地面对人生。真正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我们才能感知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一个裁缝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裁缝铺。铺子开张的当天晚上,裁缝和他的家人在一起庆祝。正在全家人兴高采烈的地互道祝福的时候,突然外面火光冲天,一家人迅速跑出房屋,原来是邻居家着火了。火势迅速蔓延,很快烧到了裁缝家。

裁缝一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新开张的裁缝铺被大火无情地吞噬,却无能为力。裁缝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失声痛哭,只有裁缝一人不发一言,也无悲戚之状。他年幼的儿子仰起挂着泪珠的脸对他说:“爸爸,我们的家没有了,怎么办呢?”裁缝的脸上闪现一丝的刚毅,然后对儿子说:“不,孩子,你说错了,我们的家不是没有了,只是要变得更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建造一个新家了。”儿子说:“可是我们什么都没有了啊。”裁缝说:“不,我和你母亲还在,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也都在,我们一定可以重新拥有一切。

从这以后,裁缝和他的家人只能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但是其乐融融。几年以后,裁缝再一次拥有一间裁缝铺。

当我们将物质与心灵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心境就会随着物质的得失而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又有何幸福可谈。有一个故事,一个农妇不小心打破了鸡蛋,于是她就联想到鸡蛋会变成小鸡,小鸡会生蛋,生蛋之后再变小鸡,就这样,只不过打破了一只鸡蛋,她却认为自己丢了一个养鸡场,于是痛苦万分。幸福其实仅仅是自己的一种主观的感受,与物质的丰富与否并不相关。当我们能够不再注重物质的得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然后去感知自己的幸福,必然能够从中体会到淡淡的幸福。

《论语》中有一句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样的人的修养就是非常高的了。一般人在逢高升这样的喜事的时候,一定会“人逢喜事精神爽”,然而尹文子只是淡淡地接受;一般人在被下台之后,大多数意志消沉,但是尹文子一点儿也不怨恨,而且还把剩下的事情全部都交代清楚。这样一个宠辱不惊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过得非常安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极高的人生修养,物质的得失。一生的荣辱都是做给别人看到,跟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又何须在意,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用宁静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的起伏,才能写出人生壮美的诗篇。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寺概况 | 西庐文化 | 西庐在线 | 佛教艺术 | 寺院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公益慈善 | 图片资讯
版权所有:西庐寺 Email:xilusi@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西庐寺 邮编:231201
办公室电话:0551-68581863 客堂:18326656868
皖ICP备20240313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皖(2023)0000017 公安备案号: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