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教育


降伏其心

 
发布时间:2013年7月22日  
1. 修行中真正的进步是心态的转变

 

为什么在打坐的过程中很容易打嗝呢?就是因为身心没有统一、协调,所以气没有沉下去,反弹了上来。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打坐前没有呼气,胃胀也未往外呼气,打坐结束后也没有往外呼气,时间久了形成习惯,胃部积压了一些虚气,就会打嗝。时间长了会感到非常难受,而且时间久了还会有淤血、淤气憋在那里。有的人平时容易发火、发脾气,也是因为气未沉下去,既然是这样,那就要想办法从嘴巴里把它呼出去。

今天天气特别冷,大家坐了一会儿,手是否发热了?如果没有发热,说明身心没有放松,气血没有畅通。冬天打坐坐得好的话,会全身感到暖融融的,夏天打坐坐得好,全身会感到清凉。如果气血不畅通,身心不能统一、协调,也静不下来。在座的许多人坐姿不对,这会导致气血不通,只有坐姿端正,气血才能下沉。坐久了背驼,其原因一个是姿势不对,另一个是中气不足。

为什么大家修行这么久了,而进步这么慢呢?你们可能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在我看来你们进步太慢,甚至没进步。说好听的你们会很高兴,可对你们又有什么好处呢?打坐久了“看到光,听到声音,就是有进步。”这些有声有相的东西会来也会去,有什么用呢?关键是心态的改变,看你的心里承受能力有没有增加。一个人平时的所作所为、言谈举止就是其内心的显现。如果你平时刻意去造做,又能造做多久呢?一不小心就又会流露出你内在的素质。只有通过修炼,内在的改变才是真的。表现出来的才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但一开始又有个故意改变的过程,如果顺其自然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人的习性,生生世世积累的太多太多。我们的祖先早已领悟到顺其自然永远没办法改变,只有强迫我们去改变。因此国家产生了法律、宗教产生了戒律。如果“顺其自然”能改变习气,国家就不需要法律,宗教也不需要戒律。如果通过戒律和法律都无法改变,又怎么能指望顺其自然而改变呢?为什么我们到了一个团体会感到这也不习惯,那也不习惯?你们想过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团体都有规矩。这些规矩就是防止每个人的习气蔓延的,如果说不习惯,说明你的毛病习气太多。拿我个人来说,住山洞住久了,到丛林里就会感到不习惯。丛林里一切都是统一的,比如吃饭、念经、上殿、坐禅都是统一的。丛林里规定不许串寮,如果你乱串寮房,说你一次两次不听,就会被迁单。僧人听流行歌曲,说你不听,也要迁单……因为我们身上的“刺”太多,所以到团体里你就适应不了。如果我们没有毛病习气,一切能够随众,到哪里都是极乐道场。军队里有一句话:“万众一心”。丛林里也是这样,每天参禅、打坐、诵经,把你的习气磨光了,全身的刺拔完了,到任何地方都能适应。比如每天吃饭之前先要供佛,形成一种习惯,每当吃饭时就会先想到要供佛。当一个人思想意识改变到一心只有佛的时候,其言行举止也就自然和佛相应了。现在的年轻人吃饭不愿供佛,平时也不愿礼佛,认为是心外求法。难道古人没有领悟到?有的人让他拜一尊木佛可以,但不愿拜一位老前辈—在世佛。对着一个老修行礼拜会脸红。为什么?“我执”在作怪。因为老修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看着我会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光能对着木佛磕头还不行,更要对老前辈磕头才行。实际上给老前辈磕头,真的不是前辈需要,而是我们自己需要。佛门里把贪、嗔、痴、慢、疑作为根本烦恼,傲慢心是学佛的一大障碍。我过去认为我自己没有傲慢心,实际上也很重。前几天到山东考察一个佛教团体,一个现有资产已达20亿、有3万名职工的农民企业家,他虽然是全国著名企业家,但每天和普通工人一起劳动。他发心很大,想把那儿的山建设成为佛教的第五大名山。也许后人会把它列为五大名山之一。

学佛,微细的“我执”,若不细心很难观察到它的存在。以前没有感到别人讲我对、错,那是因为说的不激烈,未刺中要害!在那里遇到一位师兄(攀谈中,了解到拜过同一个师父),他说要考验一下我的定力,十几天中专挑我的毛病。每次挑毛病时我都比较平静,但内心还是不习惯。过后我才发现,为什么和他在一起会感到累?是因为他挑我的毛病。我个人渴望改变自己,使自己上升、进步,所以我对他全部敞开,让他挑我的毛病。十天下来。他对我说了一句肯定的话:“心量还可以,能干一番事业,智慧还差得远。”我说:“我根本就没有智慧,为人处事还差得很远”平时觉得自己还过得去,跟一些高素质的人一碰面,就发现自己差得很远、很远。

一个人一生当中很难把自己完全交给一个人。即使你愿意交给对方,也未必有人能接受你。如果碰到一个人愿意接受你,那真是自己的造化,确实是你的福报。要改变自己,必须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我自己学法的体会是:你交给对方多少,就会得到对方多少。也即是你打开多少,就能往里输入多少。

看到在座学佛的这么多人,这么久了,一点都没有改变自己,进步太慢。佛门里讲:真正的改变是心态的改变。学佛是为了成佛,不是为了永远拜佛、信佛。必须具有佛的心量,才能具有佛的智慧和佛的悲心。我曾经说过多次,做人要有一个大的心量,况且在座的都想成佛。佛的心量可以包容整个虚空宇宙,所以才有超人的智慧和超人的悲心。就像我计划在闭关中心盖一个千人的大食堂,如果没有如此大的空间,怎么也容纳不下一千人。

学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因为我们不了解佛的心量,总想拿自己和佛比,就像一个人从来没见过大海,你就无法想象大海的宽广,因为我们的思想把自己的眼光框了起来,自己的境界不够,没有办法想象。只有到了海边,看到了大海,才能彻底改变自己(原来的想象)!因为我们自己不是佛,所以也就无法想象佛的境界,无论怎么猜测、估量都不对。学佛修道这么多年没有进步,就是心量不够。没有彻底打开自己。我们学佛要想有进步,必须要接受别人的指导。你们可以体验一下,当一个人无理指责你的时候,你能对他合掌、鞠躬、弯腰,甚至向他顶礼,几次这样下来,心量会几十倍、几百倍的增长。但是我们很难做到。看到山东的信徒,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他是个农民企业家,在全国排前10名,但他从未感到自己了不起。每天和员工一起劳动、坐普通汽车。正体现了古人的一句话:穷时穷得起,富时也富得起。

为什么做错了事,总会找理由推托?就因为心量太小,不敢承当。实际上只要做事就会有错。不做事情就不会有错。你只要开口说话,就有说错话的时候,只要吃饭就会咬到沙子!你只要把心坦荡荡摆平就行了。不同的是有的人出现错误会承认,所以不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有的人会一直错下去。

圣人同样会做错事情,那么我们凡夫就更会做错,没有理由不做错事情。但是要学圣人敢于承担,要学习佛的心态。只有以真实的心态面对事实,才会改变我们,提升自己的境界。

修行修神通、修定力、修智慧,修到最后是要在红尘中起用,如不能在红尘中起大用,施展不开,又有什么用呢?那才叫“无用”。要修在红尘、悟在红尘、用在红尘。

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如果不会用,就会毁灭了你。是你自己的过错呀。成就了你的是他,毁灭你的是你自己。学佛的人应该把一切成就看成是别人给的,一切过错都是自己造成的!要把别人看得都比自己高,才能成就。要发自内心的,有时也会说:“你学得好,比我强。”其实是一种傲慢心。有时能认识到,但没办法改变,因为没有魄力,不敢面对自己。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争名夺利。为什么要去贪,要去争?在老年人身上出现贪,是正常的。因为年岁大了,时间不多了,去贪、去争,很正常。对年轻人来说有大把的时间,去争、去贪就不正常。为什么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呢?

佛、菩萨说:“要度尽每个众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因地的时候是这些众生磨练了他,成就了他。所以成了佛、成了菩萨就没有理由不度这些众生。就像我有一天成佛了也会来度你们的。从你们的内心是来求道的,而在我看来是来成就我的。我们应该彼此之间感激对方。人的交往彼此之间是一面镜子,看到别人有贪心,马上警觉自己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贪心?打坐时要想想自己的缺陷、不足,平时要观察自己的言行。做弟子的要像个弟子,做师父的要像个师父。为什么以为自己做得不错了?因为你不了解应该怎样做师父、怎样做弟子,当你了解了做弟子应像个孝子,做师父应像一位慈父,才知道自己做得不到家。

佛教里要学戒律,如不学,犯了戒还不知道,戒律是来辅助我们端正自己的形象,成就我们的。如果你处处符合戒律,就不会感觉到戒律的存在。比如杀生的戒律,如果你已经超越了,从不杀生,你也就不会对这条戒律感到有束缚。又如每天吃饭前供佛,开始会感到不习惯,时间久了形成习惯,每当吃时就先想到供佛。为什么我一再强调学佛先学做人,只有把人先做好了,才能成为天人,天人成了,才能成佛。放弃做人要成佛怎么可能?犹如盖楼房,不盖第一层,怎么可能盖第二层、第三层?只能是痴心妄想。

诸子中有一个故事:有个叫列子的向师父求道,三年师父才看了他一眼,六年才开始给他讲道,九年才和他盘腿共坐。现在的人求道,见到师父就要求皈依、传法,否则我就跪着不起来,很霸道!我当年向空有和尚求道时,吓得有话不敢说,感觉自己内心不清净,不敢求法。他当时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内心不清净,这不怨你,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因为我们是来自欲界的众生,就会有种种欲望,如不学佛就感觉不到,学佛修道才会感觉到。如果认识到了还不去改变,永远也修不上去。如果说你是一位开悟的佛,又有满身的毛病习气,那你绝对不是佛。

《高僧传》中有一句话:“你闻到佛时想成佛,当你见到佛时你反而不想做佛了。”当时看了不明白,装模作样地用了这么多年功,才明白。因为经上讲的佛是“头顶放光,口吐莲花”,接触了几位成就了的人才明白,开悟的人看上去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看上去好象很庄严、派头十足。而有修行的人看上去是那么平淡,根本没有什么诱惑力。过去有句话说:大自在、大成就的人反而很少出来度众生。佛成道的时候有两股力量在拉他:魔不让他度众生,天神哀求他度众生。佛也看到众生难度,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说什么他也不听。就像有的人来到佛的面前不得其解:佛就是这样吗?既不能给我力量,也不能给我震撼。来到魔王面前,他反而感到震撼了。“和尚不做怪,信徒不来拜”,有的人什么都干,信徒反而崇拜得不得了,认为他是解脱了,超越了。一个老和尚什么都不敢干,反被认为是没修行。释迦佛、观音菩萨都是超越了的人,为什么度众生还非常谨慎?“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学佛不容易,不在言语中,也不在经典中,而在我们的行为中。只有一个人达到完全无我时,才能把自己完全交给对方。如果真能把身口意交给师父,刹那间你的等级就和师父一样。为什么强调传法时要完全把自己交给师父,才能和师父融为一体?如这一刹那都做不到,都空不掉自己,那你的根基也太差了,无始劫来未种过这个大善因。 

                                  2.打七的意义

  佛教里讲“打七”,有叫“禅七”。为什么禅七都是七天为一个周期,而不是6天或者8天呢?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如果用现代科学解释,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的相貌(包括面相、手纹等)是七年一变。小的方面,人体的生理变化是七天一个周期。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讲也是七天一个周期。过去的老中医开药方都是一次开7剂。现在的人不懂这些道理,开药方3剂、5剂、十几剂的都有。当一个人感冒以后,你治疗或不治疗,都需要7天才有一转变。人体的细胞,通常是7天一代谢。吃斋、念佛的人可能会延续到10~15天,所以古代打坐静修的人寿命长。而剧烈运动的运动员的细胞是3天一代谢,不到7天,新的细胞就要产生。只有代谢旺盛,才能适应他的工作。一个静坐的人的细胞衰老了也能继续使用,而运动员的细胞衰老了就不能用了,必须新生的细胞才能适合运动员。

  静坐的人因体力消耗很少,所以代谢慢。传统佛教里讲“打七”,跟刚才所讲的生理代谢有没有直接关系呢?佛教把人的意识分为8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之所以能够收集外面的业障,前五识起了先锋的作用。它们就如同照相机的镜头,不断收集外面的事物,而后面做主的是第六识。它相当于照相机的快门,快门一动外面的事物便录了进来。如果快门不动,外面的境物就没办法摄进来。也即是说尽管眼看到、耳听到……,只要没动念头(意根未动)就不会把外边的业障收录到第七识、八识。第七识又叫“末那识”,它把前六识收录进来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拣择后交给第八识(该扔掉的就扔掉了)。如果第七识不把业障交给第八识,第八识就是一片空白。第七识是一个坚固的妄想,传统佛教所讲的打七就是把第七识打死掉。《坛经》上讲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只有把第六识、第七识“咔嚓”一下转变了,学佛才有可能成。平时遇到外面的境界就完全可以制止住六、七识。但前五识和第八识是没有办法制止的,只有在证果的一刹那才能圆满。如果降伏了第七识,就转“分别”成“平等性智”。之所以分别你高我低,都是第七识在作怪。平时睡觉做梦是六、七识的作用,因为它不需要前五识,自己可以构成独头意识单独行动。实际上我们在红尘中修炼,直接针对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如果像古师大德们说的把第七识打死掉,八识心田里面的种子頃刻间变成智慧之光。如果不把第七识打死掉,八识里的宝藏则无法显现。众所周知,前七识所做所学的东西,最后全部贮存在阿赖耶识里。明心见性后就变成了如来宝藏。未明心见性之前阿赖耶识只是个什么都收集的大仓库。当你一层一层地把前七识突破降伏了以后,接近第八识时,才发现自己的毛病习气很重。前七识发现不了,就好比仓库的门没有打开,发现不了里面的东西。既然是仓库,里边就什么都有,既有宝藏(生生世世带来的智慧),也有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八识心田中的种子越修越会翻腾出来,为什么有的人越修越觉得自己业障重?甚至觉得自己罪不可赦。因为无量劫的种子翻腾出来,什么都干过,这是必然的,也是对的。

  既然是个仓库,就有能藏的和所藏的。如果我们降伏了第七识,它就没有能藏的。所以对一个悟道的圣者来说,他做事就不会留下痕迹,也就没有东西传给第八识。而我们现在的人根本降伏不了前五根。每天看到、听到的外境,足以扰乱自己的心性。为什么佛像、修行人眼睛都是半睁半闭,就是要我们降伏六根。最难降伏的还是意根。“无念”是念念无住,并不是没有念头。有念不住乃是无念。一个大活人,他八识的功能都在,怎么会没有念头。一切不住,处于了了分明的状态,禅宗里有个词就叫做:“绵密保任”。什么叫绵?什么叫密?“绵”是细而长,“密”是不间断,不分内外先后。“保”是指时时刻刻保护自己的念头。“任”是任其自然,没有“能”、“所”,功夫成熟,自然入道。这是一套完整的用功方法。大家习惯于讨个方便,结个手印,持个咒语,喜欢有为的修行方法,但不是心法。真正的心法是绵绵密密保任。如果能绵密保任,第七识自然不会分别,当然就获得“平等性智”,看谁都一样。做到这点就不需要盘腿。实际上做保任功夫最有力的就是出去搞人事交往。现在的人都是错用功,喜欢安静的环境。身心安静是为了起用,如果碰到嘈杂的环境不仅不能起用,而且连一点宁静都没有了,这样修出来的功夫能算是功夫吗?

  当你完全把自己的觉知力量唤醒后,你会觉得你所有的妄念,本身就是你妙明真心的显现。一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起用时,必须依赖有形有相的东西。六根的作用,本身也是妙明真心在起用。

  佛经里讲“破四相”、“转四智”。怎么转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破,怎么能转四智呢?实际上只要破掉我相,后面的三相就都破了。一个人的我相要破掉,最快也最容易做的就是布施。布施不仅仅指钱财,没有钱出力气也是布施,乃至于一句话、一个微笑、给人让路,这都是布施。布施修好,才能达到无我。我执大的人没有办法走布施这条路。每天说话最多用的一个字,就是“我”,几乎每句话都带“我”字。假我用得多了,真我出不来。真我被假我给隐掉了。我们都一直渴望真我早点儿出现,但是被假我的牢笼套得太紧了。当一个人渴望见到真我时,那就是:布施、布施……,一直布施下去。布施到最后即无我,无我的当下才能与万物同一体。

  当人家说你的时候,你表面没有“回敬”,心里想:“说就让他说吧”,实际上是一种我慢在作怪(认为自己比别人姿态高)。如果一个人我执很重,对治的办法,最好就是时刻保持一个了了觉知的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批评、误解。

  佛门里为什么叫你念经、拜佛、念佛呢?就是让你抑制自己的前六识。绵绵不断的佛号,就是让第七识将好的东西收录到第八识里。将里边不好的东西冲淡掉。就像我们将一杯苦水不断地稀释,最后这杯苦水也就没有苦味了。实际上念佛靠的是一种熏染的力量。诵经、持咒的道理也是同样。一旦把内在了了分明的觉知培养起来,八识里收集的东西顷刻之间都会翻腾出来,达到一个质的变化。古人为什么主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目的就是为改变八识里的种子,即达到所谓“净念相续”。而我们现在的人念佛,佛号念的少;打坐,坐的少。持咒持得也不够,根本没有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有的只是上上早晚课,早晚课加在一起也就是2~3小时。从量上讲根本就不够。因为前六识没有降伏,无时无刻不在收集业障,根本就停不下来!祖师们非常清楚,既然是静不下来,就干脆给他一件事情去做,这就是“有为法”。实际上修行都是通过有为法,最后落在无为法上。佛门里叫“作意”,用功的方法哪一项都离不开作意。作意直接针对的就是六识和七识。当一个人住在六、七识的时候,耳根非常敏锐。为什么有的人,你喊他好几声他都听不见?因为他未住在六、七识,早被前五根牵走了。

   如果前五识不住在五尘上,人的反应就非常敏捷。前五识住在五尘上的人,第六识的反应就非常迟钝。当一个人对六尘境界哪一尘都不住的情况下,他的心特别散乱。没有住在任何一个境界上,这种人的眼神看上去非常散乱。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呢?就像有的人喜欢音乐,当听到音乐时,他的耳根著在声尘上,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了。有的人喜欢画画,看到一幅画卷,眼根就著在画上。而另一种人是什么也著不进去,处在一种大散乱中。一个人命终时能不能做得了主,就看散乱不散乱。古印度对治这种散乱的方法就是观香。静坐的时候点一支香,距离眼睛2米远,其高度和视线呈水平,盯着香火头,每次观一个小时。三个月下来,自然能够集中。这时眼神看起来就集中了,说明心的力量也集中了。当内在集中了以后,对外境就不太关注了。老祖师们讲,心不散乱时,闭上眼打个盹就休息

实际上现代众生的修行方法,莫过于降伏自己的身体。古人是“降伏其心”,现代人能够降伏身体,就已经不简单了。如果降伏不了身体,心常被身转,根本不能降伏其心。实际给你一种修行的方法至少要训练半年。再好的方法,都要拿出一段时间去训练。我曾经说过,力量不存在内外,只有一股。用在哪儿就是哪儿。“回光返照”,就是这股力量。现在我们是只看别人对错,不看自己,当有一天我们能够降伏其心,超越自己的时候,我们看别人时,对别人是一种加持。

  你们在这个山洞里静坐,有没有耳朵里听到声音?能不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当一个人六根完全收回来时,内在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往上冲。耳朵里会产生一种声音。就像树根产生了力量,就会往树梢上冲。身体也犹如一棵树,内在产生了力量也会往上冲。声音也是悟道的消息,虽然说是“光影门头”,但毕竟有了消息,你若去执著它就错,不执著就对了。外边的听得多了,内在的力量就消耗掉了。在印度有人为了保存这股力量,用两个耳塞堵住耳朵,让这股力量往上冲。密宗完全把脑袋想象成莲花苞。两肩完全沉下来时,你会感到后脖颈有一股力量往上冲。

                                      3.信仰是学佛的根本

你们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最根本要具备的是什么?希望你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现在心中就有答案:作为一个出家人或者在家信徒,乃至于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深信因果。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不信因果,一切免谈。即使你使尽所有的精力去修,也只能像《楞严经》上讲的:“上品魔王,中品魔子,下品魔民。”你会说:我有“道”,不就有了因果了吗?比如练气功的,特别刻苦,比我们修行人还要用功。但不信因果,把它当成“道”来修,功夫高的着魔、附体了;次的,会感到有气脉的流动,以为气脉通了,实际上也没有真正通。再次者,有气感,能治一点小病。这也是“道”,这叫旁门左道。因果比道还要重要。

佛教中有三贤,首先第一步,是“十信”,如果具备十信,就是不退菩萨。根本不需“十住”、“十行”、“十回向”,即能往生西方净土。不会念佛、不烧香、不拜佛没关系,只要具有深信,临终往生西方没有问题!自古以来成就的人,一靠信力,二靠愿力,三靠功夫。三个是一个根,深信是基础。

你们所接触的身边的道友,是否有的平常不烧香、不诵经,有的甚至“吊儿郎当”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从辽宁来的三个比丘尼:其中两个人投入的修行特别多,另一个只是干干活,但她深信三世因果。每个起心动念,都要问自己符不符合一个出家人的要求。所以她身心的反应非常明显,而且有好多好的反应。其他两个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我说你们只顾修福了,六祖讲:“愚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民间有句流行的俗语:“吃斋不吃斋,只要心不歪。”这句话概括了所有修行人的心态,尤其是出家人。有些没有信仰的人,心态、人品比我们还要高。一个人的心态怎么样,可以欺骗别人,绝对欺骗不了自己。实际世界上不存在什么“被骗”,都是自己骗自己。一个人心态不超越,功夫上投入得再多,也只能说是“功夫”,而绝对出不了智慧,智慧的根源在于心态的改变和超越。一个人只有心态改变,禅定功夫才能上去。心态不改变,功夫可以出来,但上不去。就像一棵种在花盆里的树苗,如果不把它移出花盆,栽到土地上,它永远也无法长成一棵大树。为什么说菩萨永远是菩萨,罗汉永远是罗汉。罗汉必须廻小向大,才 能成为菩萨。你说在罗汉的基础上继续修,不就是菩萨了吗?绝对不行。犹如建大楼,十层楼的地基,想加盖到100层高是不行的,必须将10层的地基挖出来,再重新打100层的地基才行。必须把罗汉的心态推翻,从头再建菩萨的心态。菩萨与罗汉的区别,关键就在于发心。

  每天盘腿静坐,修成了充其量是个阿罗汉。菩萨虽然每天不盘腿,可心态已是菩萨。只是禅定功夫不够,一旦修起禅定,是很快的。就像花盆里和土地上的树苗相比,后者不受花盆的局限。菩萨不受时空的局限。过去认为,只要是一个开山的和尚,就都是菩萨再来。一个凡夫绝对没办法开山。即便是一个凡夫,其愿力已经是一个菩萨了。(愿力与果位不一样,比如在坐的发了菩萨的愿力,你已经是一个菩萨了,但还未证得菩萨的果位。)

  佛教中讲:“未修道先发愿”,那么“发愿”与“欲望”有什么区别呢?比如我想“讲经说法”,或者“创建一座庙当大和尚”,这是什么呢?是欲望还是愿力?(有人答:是欲望!)怎么知道是欲望呢?从字面上根本分不清,只有起心动念的人自己知道。比如大家来到我们庙里,有的人一看到庙里忙得不得了,就想帮忙,有的人想要权力也来做事情。你根本看不出来哪个人干活是为了什么?如果你不具备慧眼,根本分不清。只有他本人自己心里清楚,甚至久而久之,连自己也认为是帮庙里排忧解难的。不管出于哪种心态,都会有福报的。不管带着哪种心态,为三宝做事都是有福报。只不过福报外面带着一个紧箍咒。如果是无私地为庙里做事,就会如同一束亮光,照亮虚空。因为其心态是光明的,十方鬼神都知道,都敬重。

  什么叫“境界”?什么叫“功夫”?很少有人去参究,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东西。“境界”是指心灵上的,也就是世俗所讲的“思想”上的、无形的语言。而“功夫”呢,是身体上的一种反应。道教的张紫阳曾经说过:“背后有光犹为幻,脚踏莲花未为真。”背后有光,这些有形有像的东西,是有生有灭的,既然能生出来,就能灭掉。“境界”也是生生世世修来的。目前的境界是累生累劫修来的。就象有的人生来大方,不是学来的。有的人生来小气,如果周围环境都是大方,他可以学着大方,但来的不自然。关键时候还是牺牲周围成就自己。而生来大方的人,在关键时刻会牺牲自己,成就周围。比如出家人来到寺庙,一部分不大方,一部分大方,关键时刻,不大方的非牺牲庙里的利益不可,而大方的一定会牺牲自己,维护庙里的利益。后者即使功夫不高,以后也可受用(“以后”指后半生或来世)。否则容量会越来越小。比如现在是一个直径50cm的花盆,不修行,来世就变成了直径30cm的花盆。

  一个真修道的人,绝不会因环境优、劣而改变自己。一个乘愿再来者,绝不会因环境而改变愿力(志向)。一个有愿力的人,环境好或者差,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心态。无论环境如何,其内心都一定会不断地变化,向好的方面改变。一个人来到一个道场,如果因为这个道场道风不好,就失去道心。那么到了一个道风好的道场,他也会改变自己的心态,同样会失去道心。一个北方人,就是北方人;一个南方人,就是南方人。不会因为你到了南方或北方而改变。中国人走到哪里也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失去自己的本色。中国有句俗语:“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多数逃脱不了这三句话。现在出国的年轻人,也多数逃脱不了这三句话。一个未当过官的人,一旦当了官,就变得忘乎所以。一个未见过钱的人,一旦见了钱,头脑就发晕了。这就是思想境界。“功夫”是慢慢修来的,“境界”刹那间就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愿意努力修功夫,他的身体又比较健康,一至三年一定会有大的成就。可是到一定的层次,就会原地踏步。虽然他没有停下来,但始终是原地踏步,没办法再前进了。越往上升,越困难。上面不是靠时间的积累,而是靠思想的转变。

  一个人如果把人生看透,无非是“财、色、名、利”四个字。有钱的人到最后是两手空空,没钱的人最后也是两手空空。有名气的最后要死掉,没名气的也要死掉。世界上唯独“死亡”最公平。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不会因为你是达官贵人,死亡不去找你。也不会因为贫穷下贱,死亡看不上你,人人都会经历死亡。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经历”,而不是“占有”。任何一件东西,你根本占有不了,会来,还会走。只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用心去经历它,尝试它,过后才不会去留恋它。就像没有吃过苹果,一旦有了,又没有用心去吃它,过后一定会去留恋它。如果用心尝试了,就会超越而放下。对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尝试,就会超越。只要还留恋,就说明没有用心去尝试过。

  时间不等人,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每件事情,既不能回避,又不能推掉,更不能拉过来。有形的,用眼观;无形的,用心灵去感受。什么是无形的?骂你,对你说好听的,是无形的,但是有声音。有形的是眼睛见到的。还有更微妙的,听不到,看不见,只有达到深的禅定,用心灵去感受。感受到了,又没办法诉说,因为它是非语言的东西。

  有好多修行人,总觉得自己笨,实际上每个人都笨,没有天生的修行人。只不过有的人修学的早些,有的修学的晚些;有的肯用功,有的不肯用功;有的会用功、有的不会用功。不论是哪类人,修学5年、10年、20年,都会有从量到质的变化。就像你身边有个人喜欢吹牛、聊天,而你每天默默地用功,十年后,你和他之间就天壤之别。时间一拉长,你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就出来了。又如有人说:“某某未读过书”或“某某只读过2年书”,实际上他所到之处,从未离开过书。有的人虽然在学校是读过很多书,但离开教室后,就从来没摸过书。这些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如果你们目前有一点点禅定功夫,而后放弃修行,时间久了,连这一点点功夫也会无影无踪。佛祖为什么开悟以后,每天与弟子们一起打坐、讲经论道?看经中的记载:“托钵、吃饭、洗足、打坐。”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打坐?打坐这么重要吗?前边刚刚讲过“心态重要”,为什么佛又这么执着打坐呢?《楞严经》上讲:“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山河大地都是内心的显现,是告诉我们心和物是一体的、同源的,修心就是在修身,修身就是在修心。作为初学者,改变不了身体,但心态可以转变。只有达到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身心同体、心物同源。

  好多人不知道怎么修,我也曾尝试过好多次,想给大家一个“无为”的方法。什么是“无为”呢?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看清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善恶看得清清楚楚、每个起心动念都了了分明。如果用功,半年功夫就会上路。做不到,只好去打坐(有为法)。脊柱拉直,重力落在膝盖上,眼神落在一米左右;接着调匀呼吸:深吸气,停5秒左右,呼气。用鼻、口均可。如心烦气躁,就采用鼻吸气嘴呼气。因为鼻吸,吸入的气少而缓,用嘴呼,呼出的气大、多而猛。也可以在一上坐时就用鼻猛吸、嘴猛呼几口,之后改为自然呼吸。接着开始调思想,因为我们的头脑,不给点事情做,就会胡思乱想。就像一个人,没事就会去串门聊天一样。找什么事做呢?平时念佛,就念佛;平时持咒就持咒;平时观想,就观想。默念时心、耳都必须听得清清楚楚,观莲花也是观得清清楚楚,妄想也看得清清楚楚。

  怎么观莲花呢?头是花苞,脖子是莲杆,身体不存在了,观想莲花一下子绽开了,莲台上坐着或者站着某位佛、菩萨,或者是你崇敬的师父。如果有根性、有魄力,可以直接观想成自己。莲台上坐着的和你一模一样,一个方向。妄想起了,赶快再观想一次。如果观想不起来,干脆念“六字真言”。不论哪种方法,能修的是人,所修的是方法。因为你没办法使用“能”,只能借用“所”,让身心达到协调。不论修哪种方法,身心都会有反应。如果懂得如何处理就去对治;如不懂,就不用去管它,挺一段时间,自然会消失。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寺概况 | 西庐文化 | 西庐在线 | 佛教艺术 | 寺院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公益慈善 | 图片资讯
版权所有:西庐寺 Email:xilusi@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西庐寺 邮编:231201
办公室电话:0551-68581863 客堂:18326656868
皖ICP备20240313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皖(2023)0000017 公安备案号: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