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西庐寺的规划设计为例,对佛教思想在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寺庙的景观设计、寺庙的布局形式、佛像仪规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提出注重游客的空间情感体验、从佛典经变中提取设计素材等观点,使创作的作品尽可能为普通大众接受的同时,也为佛教人士所接受。
1 寺庙园林规划中的佛家思想
1.1 佛法东来,教化众生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周朝周灵王时期)在古印度诞生,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东汉时期,随着安世高、支娄迦谶等西域佛学者相继来到中原,带来并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使印度古老的佛教在中国由宫廷逐渐向民间流传,至唐代达到兴盛。 佛教主张在生之人行善积德,修心养性,潜心修炼,脱离尘世,以达到往生极乐世界涅媻境界,追求一种超 凡脱俗的内心理想。佛法在剔除一些迷信思想后,它对世俗的教化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如主张远离邪妄贪欲、远离虚言暴语,常存道德观念、自信自尊、磨练身心等,以因果、轮回、报应等观念劝导人去恶向善,对个人心理上的调节、社会稳定的维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法虽然由西而来,寺庙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技术则是影随中国传统建筑而可道者鲜。只不过佛寺在名山的位置亦相应的要求其摹拟梵天佛国的境界,当然首先要能够满足宗教活动的要求,有利于宗教意境的创造,吸引香客、广招信徒,促成寺院的兴旺发达,同时为僧众提供一个息心修持的清静环境。
1.2 规划中佛学思想的体现 “世间善言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两晋南北朝时期,僧侣和道士就纷纷到远离城市的山水风景地带建置佛寺、道观,促成了全国范围内山水风景的首次大开发。可以说,名山大川中寺观建设的方法与理论,丰富了中国早期的风景区规划设计思想。其中佛学思想的体现,对于现代规划中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寺庙的选址,多于风景优美、远离尘世的名山大川,有利于“正解佛法,远离邪妄贪欲”,“远离惟神惟我惟物等迷谬妄见”,便于“慧命增上,道业早成”。从动静空间分区上来说,以“静”的空间为主,“梵刹”也意即“清净的地方”,僧人的居住区、生活区、塔林等都为寂静禅林空间,便于修行,“得寂灭境,生死解脱,众苦云消”。
在空间视域通道的开辟上,对景、借景的选取多为自然景观,或天空、山水、树木,而少世俗喧闹之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应关系,以空明、清静之景,参悟证道,从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教还提倡“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此佛寺平日一般都是开放的,每到宗教节日举行各种法会、斋会,更是吸引大量的民群,因此在环境处理上,必然会把宗教的肃穆和世俗的愉悦相结合考虑,设施更加完善、区域格局更加明确,同时注重园林的经营和庭院的绿化。
2 寺庙的布局形式
中国寺庙空间的布局形式丰富而多变,具体可分为“平地院”和“台地院”两种。平地院建筑横向或纵向展开铺陈,建筑群严整格律;台地院则布局灵活,历来的匠师们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手法来谐调基址的自然环境和地貌特征,这是一种尊重大自然的设计思想。作为一个规划设计人员,对这些宝贵的寺庙遗产,应当多走走,多看看,多学习、多思索,从中得到启发和灵感,予以借鉴和吸收,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1 平地寺院的典型化布局 单院式:这是我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院落由回廊围成方形,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这种布局,是受当时印度佛寺样式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合而形成的形制。
纵轴式: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堂井然有序的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一些大型寺院还可以并列两条或三条轴线。 横列三院式:这是比较特殊的形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独立成单院;中院最大, 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朝向中院。另一种方式是三院接连,中院最大,左右二院的南北向宽度小于中院的进深,三院全部由回廊围绕。
2.2 山地寺院的布局 我国山地寺院建筑布局常常在保持中轴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形灵活布置,创造一种既符合寺庙严谨规则又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布局形式。这种布局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最早在西藏地区创立的。西藏大昭寺是自由式山地寺院布局的典型范例,它甚至没有明显的主轴线,因地制宜,按照地形很自由的布局寺院各类建筑。
普陀山法雨寺、镇江金山寺都属于随地形起伏的“台地院”,均采取“依高差分梯台,按地势划景区”的方法,寺院建筑围山层叠错落而建,塔楼高耸,轮廓线富有变化,从山麓一直建到山顶,形成“寺包山”的特殊景观。黄山东部的皮蓬古寺、镇江焦山的定慧寺等建在山中的小盆地中,四周青山拱卫,秀色可餐,人称“山包寺”。
福建晋江的南天禅寺、厦门的南普陀寺,背山面水,寺庙设在向阳的坡地上,寺院依地形逐渐升高,低处则林木争荣,群芳荟萃,绿树浓荫中露出红墙翘角,高处则视野开阔,远眺四周青山绿水,景观变化丰富。杭州的灵隐寺沿溪流在谷地中曲折布置,这类寺庙地处山坳山麓,其最大特点是山深林静,环境幽邃,一侧溪泉相伴,颇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九华山绝顶的天台寺、华山北峰的真武宫、泰山顶上的碧霞寺、峨眉山的金顶等寺庙,矗立于名山之巅,居高临下,与雄伟的山势结合在一起,呈现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
还有普陀山慧济寺的布局也很有特点,它的主要殿堂不是修在纵轴线上,而是依山就势建在一条横轴线上,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雷祖殿等建筑在轴线上一字排开,也别有意味。
2.3 西庐寺规划中的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灵活变通 在实际工作中,山地寺庙的布局往往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山体的形状走向、原有遗址所处位置、总体规划对地块的控制等等,难以做到均衡对称、或难以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场的勘查中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将地形、地貌、方位、范围了然于胸,在后继的规划工作中才能合理安排,科学布局,灵活变通,做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紫蓬山顶西庐寺,玉龙捧出古僧伽,道从地藏传大愿,山自庐阳涌莲花。琳宫尝奉汉衣冠,玉泉曾洗唐袈裟。通公今日应含笑,招提重光北九华。”以笔者主持规划的合肥西庐寺为例,它是地藏菩萨得道前打坐传经之所,是北九华的佛教文化胜地,占地80918平方米,拟建庙宇建筑10728平方米,以“寺包山、树包寺、仿唐建筑”为特征重现昔日辉煌。 设计方案在传统寺庙布局的基础上,采用纵轴式加自由式布局方式,并用回廊、院落加以配合形成本寺院特有的场所布局形式。整个建筑群不但主次分明,而且高低错落,宏伟而富于轮廓变化。中路殿堂序列布局的因山就势,逐台迭起,有明显的韵律:山门作为序列的起点,其后为两层园林化的台地,穿过天王殿点缀着东、西两座碑亭与放生池,过此便是开阔的大庭院,大体量的重檐建筑“大雄宝殿”,巍然耸立在庭院北端的三重品级台之上,是为序列的高潮。有意压缩其后之藏经楼高度,令大雄宝殿之顶为全寺之最高。《虞山藏海寺志》就有叙述:“寺院又为护法山,或有竹木高墙尤为得宜;一切寺观庵宇以大殿为主,大殿要高,前后左右要低,如后殿高于大殿者,为之欺主”。
竖向设计时台地院的前后院落力求互不遮挡,几乎每一座殿堂都能延纳、收摄远近之景,具有良好的观景条件。
在保持中轴线严谨对称基础上,分散自由的布局使寺庙建筑广布于山顶,形成“寺包山”的格局。 而各殿堂院落之选址,又充分考虑了对名木古树的保护,“见空插建”为其建筑的原则,形成了“树包寺”之独特景观,成就了幽静密实的佛教环境。
寺庙建筑的形式与特色,则一般采用继承历史的原则,或与现存庙宇的风格相一致。对于复建的寺院,建筑形式采用哪一个朝代风格,最好能够“有源可溯”、“有史可依”、“有据可查”,如在西庐寺的建筑形式选取上,我们认为采用华夏文明高峰时期的风貌——唐代建筑形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在设计中充分借鉴唐代的寺庙布局及建筑特色,结合基地地形地貌进行创作,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既有庙堂之严,又富景观之美。
3 寺庙园林景观的塑造
3.1 佛典中自有景观,经传里觅得要素 寺庙景观的塑造必然要求与佛有关,民间流传的佛教故事虽然可以作为题材,却一定要慎之又慎,因其往往流于荒诞不经,不为佛教人士所接受。从佛经、佛典、佛教壁画中筛选题材,或用经变题材、善行本生故事作为素材,用最真实动人的手法把枯燥无味的佛经系列化展示出来,是很好的塑造佛教景观的办法。 佛经中记载有释迦牟尼佛诞生时的情形:从夫人右胁一跃而出,落于地上,自行七步,步生莲花,然后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西庐寺的景观设计中,就依此设计 “七步生莲”景观,以丰富寺庙内涵。
在笔者规划的另一大型综合旅游项目南海观音文化苑的规划设计中,根据《无量寿经》等多种佛经的叙述,西方极乐世界包藏在一朵生在“香水海”的大莲花中,有“七重栏楣、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四边街道,池中有莲花”,依此设计巨大观音法相周边的景观。项目完成后,笔者被香港佛教协会会长觉光大师誉为“运用佛经理论来做佛教建筑的佼佼者”,真是愧不敢当啊!
3.2 佛像非人像,仪规心中藏 仪规是佛教教义规范的略称,是体现佛像庄严、慈悲、神圣的精神所必须遵循的法则,造像者必须首先了解它的仪规,求得正确理解后才能进入佛像艺术的创作,避免将“佛像”造成“人像”。佛像具有不同于人的具体表征,主要以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作为造像的主要依据,否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佛像就失去了“佛”味。
《造像量度经》等多种佛教经典中对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详细的描述,如:足平安相,足里无凹处;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如鹅鸭之蹼;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锤、细腹、身不倾动等等。此外,印相(又称“手印”)也是用来分辨不同名号佛像的重要标志,定印有“三部之别”(佛部、莲花部、金刚部),不能乱用。佛、菩萨、声闻、护法部的造像,由于身份不同、地位不等,仪规也就有差异,在形象、服饰、标志上也就各有特征,在殿堂内所供养的地位也就有了主从。
这些佛教造像的约束内容,作为设计者要深入了解、详加考证,以免出现不当,为佛教人士所诟病。因为它不仅仅是造像者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更是佛教人士和佛教信徒在朝觐时判断佛像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
4 情感的空间体验
如果没有宗教信徒,寺庙的产生势必显得多余;如果没有广泛的宗教信徒的往来,即便寺庙本身完美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也绝对不可能产生寺庙文化;如果僧人栖身的寺庙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不能带给信徒心灵、情感的宗教体验,仅凭教义的口口相传,信徒的产生可能也寥寥无几,佛教存在的基石便不复存在。
所以在寺庙的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佛教信徒在情感上的空间体验,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
对于一个科学合理的寺庙规划,游客或香客前往寺庙虽然目的不尽相同(或观光游玩,或祈福求子还愿拜佛),但给予大多数人情感上体验的过程应当是相同的:向往、期待——心静而肃然——期盼、渴望——热切、拜倒——祥和、满足。
如何引导人们在行进的过程中逐渐感受这一变化?寺庙的品牌效应引起游客的向往之情,香客个人的需求产生期待的情绪;在攀登一级级的台阶、欣赏四周绿树环绕的自然美景过程中,烦乱的心渐渐安静下来,“收心离境”、“绝虑忘缘”,想到即将与佛结缘,心生肃然;到达山门、天王殿,宁静佛国净土初现,更生期盼、渴望之情;及至大雄宝殿,香烟缭绕、法音传耳,心海澄清,佛前拜倒;最后心怀祥和、满足,清净自在,飘然归去。这也同样就是一个“起始、展开、高潮、结尾”的变化过程。至此,对人们情感变化的充分考虑,空间尺度的把握、大概的整体布局形式也就做到心中有数了。
5 寺庙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花雪月无不禅理, 草木花叶皆是玄机
寺庙园林景观的另一重要元素便是植物了。佛寺的植物种植,一方面体现佛教渊源、教义等,与佛有关;另一方面用于生产生活;此外便是园林景观,与私家园林在造景上区别不大,在此不再赘述。 与佛有关的植物,最著名的莫过于“玉树六花”。“玉树”指的是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槟榔、糖棕和椰子,其中菩提树是佛教圣树,佛祖悟道于其下,有的是刻写经文所必备和佛所必备的;“六花”是指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和地涌金莲,其中荷花奉为圣物,是佛持吉祥物和雕莲花座的图案。此外松柏常青,代表佛道久远;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银杏枫香至深秋霜老,幻色绚彩,参证有色皆空。如陕西的慈恩寺以牡丹和荷花最负盛名;浙江普陀山的法雨寺九龙殿前两棵银杏树干粗壮,三人方可合抱;东侧的龙凤柏形状奇特;寺后山上的枫香林,金秋时节满山红霞,为古刹添资不少。
此外寺院常开辟茶园,种植茶树,并生产、研究、宣传茶叶,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唐代的茶圣陆羽就曾在寺院学习烹茶之术七八年之久。佛教僧众坐禅饮茶始于晋代,后普遍兴盛,他们在种茶、饮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树因此也成为佛寺种植特色之一。
6 结束语
作为一个园林规划工作者,能够多次主持参与寺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与佛结缘,真的是一种缘分!
如何将充满佛学文化韵味的宏大工程融入到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中?如何保留佛学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一面,又尽可能的在不影响佛祖、菩萨完整形象的前提条件下剔除消极迷信的东西?如何将佛学思想体现到规划工作当中来?每一个研究课题对于不同的项目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从而具体而科学的指导规划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