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紫蓬山志


紫蓬山上的六位淮军将领

 
发布时间:2014年5月15日  

 

(一)刘铭传(1936.9.7——1896.1.12),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清合肥西乡(今肥西县铭传乡)人,务农出身,团练起家,淮军元勋。1962年春应曾国藩、李鸿章之招,率首批组建的淮军铭字营赶赴安庆,集训后赴沪作战,以勇猛善战,28岁即升任直隶提督,1870年辞官回乡,乡居十四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奉诏出山,临危受命,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率领台湾军民抗法保台,战功卓著;战后台湾建省,出任首任台湾巡抚,呕心沥血,建设台湾,成为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奠基人。

刘铭传一生大起大落,抗法保台,建设台湾,他生命中最光彩的亮点在台湾。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先生称赞他:“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

 

(二)张树声(1824——1884.10.26),字振轩,合肥西乡张老圩人,西乡三山团练之首,率先倡议投奔曾国藩李鸿章,淮军元勋,树字营统领,1862年春与铭字营一同赴沪。因由廪生功名,在淮军早期将领中第一个由武登文,走上仕途,并扶摇直上:徐海道、直隶按察使、署直隶布政使、山西布政使、护理山西巡抚、署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实授江苏巡抚、调任贵州、广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在李鸿章丁忧期间,一度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淮军、淮系集团后来的实际发展中,成为仅次于李鸿章的第二号人物。他的突出事迹,一是在署理直隶总督期间,率同淮军大将、庆军统领果断平息了朝鲜“壬午兵变”,二是在中法战争爆发之际,极力主战,为筹备战事竭尽心力,病故于广州黄埔行营,其临终遗折大声疾呼清廷当局“开议院,兴民权”,为晚清封疆大吏中第一人。

 

(三)周盛波(1830.8.17­——1885.7.15)、周盛传(1833.8.3——1888.11.5兄弟,淮军元勋,1862年入沪,分别担任亲兵营营官、盛字营、传字营统领,剿平太平天国后合并为盛军,由兄弟相继交互统领,长期驻防天津,拱卫京畿,是一支重要的国防主力军。他们的主要业绩:1、修建天津新城和大沽口炮台(全军将士以工代役,把朝廷欠饷银两作为“报效“为家乡庐州府争得扩充学额,造福桑梓);2、在马厂、小站一带开挖运河,引淡水浇灌海滩盐碱地,试种成江淮水稻,号称“小站稻”,闻名遐迩,津民至今感念,在小站建有周公祠;3、面对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的威胁,上书李鸿章,建议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设立北洋武备学堂,开中国近代化军事教育先声。

 

(四)刘秉璋(1826.5.20——1905.8.23字仲良,先世祖籍庐江,明季避乱徙居合肥三河镇。李鸿章门生,淮军元勋,是淮军建军初期除李鸿章以外唯一的进士,同治元年六月由李鸿章专折奏调至军。为庆军(后改良军统领),内战平息后,弃武从文,历任江西布政使、升江西巡抚、迁浙江巡抚、调升四川总督。在浙江巡抚任上,正逢中法战争爆发,他协调湘淮,力抗外侮,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之役”,击退来犯之法国远东舰队,并将其主帅孤拔击伤,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尊严。他督蜀十年,勤政廉洁,用竹笼古法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并因“成都教案”,维护民族利益,而被清廷罢职。一生谈泊名利,却十分重视教育,捐建了家乡三乐堂书院及南京庐江试馆,还在庐阳书院、敬敷书院、祟文书院设立助学金,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材。

刘秉璋作为一名儒将,最闪光的历史功绩在镇海保卫战

 

(五)潘鼎新(1828——18886.22字琴轩,祖籍庐江,世居三河,与刘秉璋是“总角之交”,同时从家中出走赴京求学,投入李鸿章门下,中举人,以父亲被杀而举家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淮军初创即率本部编为鼎字营加入,亦为淮军元老,官至署理湖南巡抚、改调广西,不久实授广西巡抚,适值中法战争一触即发,清廷最高当局和战不定,潘鼎新依违两可,举棋不定,所谓“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加上与其他将领矛盾,被清廷革职,但他仍然率领旧部在前线坚持抗战,忍辱负重,运筹帷幄。镇南关大捷,潘氏协调运筹之功不可没。光绪十四年五月初七日(1888.6.16)慈禧太后发布懿旨赏还潘鼎新原衔翎枝(官复原职),也就是为其平反,六天后,潘鼎新病故家中。

 

(六)唐定奎(1833——1887.2.20),谱名家祥,字俊侯,合肥西乡唐松墩人,淮军元老,同治元年加入铭字营随其四兄唐殿魁开赴上海作战,为铭军勇将,唐殿魁战死后,接统铭右军六营,后改为武毅军,内战结束后,驻防徐州。1874年,日军借口琉球船民被台湾原住民杀害事件出兵台湾,清钦差大臣沈葆桢向李鸿章求援,要求派军随往台湾,唐定奎率所部十三营6500人奉召即行,星夜驰防台湾,有力地遏制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保证了谈判顺利进行。

谈判期间,沈葆桢为驻军所著炮台城池亲笔题词“亿载金城”(至今在台南遗址尚存),该军驻台约两年期间,由于水土不服感染瘴疠之气以及“剿番”等原因,死亡竟高达1918人,绝大部分为皖籍将士,光绪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于南洋大臣沈葆桢会同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丁日昌联衔上奏,清廷准予台湾凤山县设立淮军昭忠祠(按:昭忠祠即清代的烈士纪念堂,至今遗址尚存)以祭奠这些为国捐躯埋骨他乡的淮军将士。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寺概况 | 西庐文化 | 西庐在线 | 佛教艺术 | 寺院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公益慈善 | 图片资讯
版权所有:西庐寺 Email:xilusi@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西庐寺 邮编:231201
办公室电话:0551-68581863 客堂:18326656868
皖ICP备20240313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皖(2023)0000017 公安备案号: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