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电子期刊


禅的流派和根本

 
发布时间:2014年6月7日  

     

      古代印度盛行一种宗教的实践方法,即以心平气和的姿势,调整呼吸,统一精神,来达到高度认识阶段的瑜伽(Yoga)方法。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现代。通过这种瑜伽法,在提高精神力量的同时也能增强肉体力量,甚至可能产生奇迹。 
  这种方法据说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很多修行者实践过。释尊在他出家以后的最初时期也学习过瑜伽,之后他实行了六年的苦行,但始终不得觉悟。最后释尊放弃了苦行,来到摩伽耶王国水流清澈的尼连禅河畔,在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冥想,终于在十二月八日的拂晓,豁然开悟。自此,释尊便成为觉悟真理的“佛陀”。 
  自那以后,佛陀的自觉觉他的言教,以其超乎寻常的人格、无与伦比的感化力和说服力,普及到了一般民众之中。 
  佛陀时常教导他的弟子们进行瑜伽的实践。在佛教中,瑜伽、禅、三昧大体是同一意思,人们一般熟悉的是被写成汉字的“禅”或“禅定”。 
  禅同律并为一切佛教的基本实践,没有禅亦即没有佛教,所有佛教共同的基本原则是,以戒律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通过禅这一宗教的体验,而达于慧这一绝对真理。 
  印度佛教除了坐禅和呼吸的调整即数息观以外,尚有对特定问题考察的观法以及在心内描写佛陀形象的观佛,没有这些禅也就无所谓印度佛教。因而在印度并不单独标榜禅,也没有所谓的禅宗。 
  佛教一传入中国,人们随即也就知道了禅。四世纪初,设立江南庐山白连社的慧远就是一位热心的念佛者和禅者,同时代的鸠摩罗什等也翻译了有关禅的经典。隋代天台宗的止观,唐代真言密教的阿字观亦皆是禅的变形。从这种意义来说,不同禅发生关系的佛教是没有的。即以念佛来说,最初也是因观佛而发展起来的。 
  六世纪初,南印度的菩提达摩(略称达摩)来到中国,禅宗开始正式形成。 
  菩提达摩是南印度香至国王的第三个王子,初就般若多罗修行四十年。般若多罗示寂后,达磨大弘教化,折服了当时盛行的小乘禅观的六宗,名声大播。其后教化其侄异见王,乘船驰向东方的中国,于梁普通三年(520)九月,到达广州湾。十月,由广州敕使萧昂迎至金陵,于宫中同武帝问答,见机缘未熟,便至洛阳止息嵩山少林寺,日夜面壁坐禅,故称“壁观婆罗门”。时有青年僧神光仰慕达磨高风,乞求入室而不许,遂断臂以示其志之坚,终得达磨印可,改名慧可,勤勉修行,最后从师受得禅宗心髓,并传以袈裟、佛钵和《楞伽经》,成为宗禅第二祖。 
  初祖达磨传法二祖慧可时曾书一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如同一朵花开了五个花瓣,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一样,众生之心若能从烦恼妄想缠绕的迷网中解脱出来,绽开觉悟之花,也就能结成菩提之果。另有一种解释说,这是预言达磨传来的这一之后名为禅宗的佛教宗派,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了根,将来会法运隆盛形成五个流派。以后的事实是禅宗兴旺发达,分成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 
  二祖慧可之后有僧璨、道信,他们以高洁的日常生活态度深受民众的敬仰。 
  五祖弘忍时出了神秀和慧能两个人才。前者神秀后在北方盛弘北宗禅,但北宗禅在中国仅传数代便衰弱了。 
  后者慧能南归故乡广东弘法,后世的禅宗皆是慧能所传的系统。 
  南宗禅自慧能第四代百丈怀海时期开始设立独立的禅院,制定禅院规制,称为“百丈清规”。自此确立了禅僧以劳动达到自给自足的禅院修行生活的模式。 
  百丈禅师的孙弟子是临济义玄,创立了临济宗。又六祖慧能的弟子之一青原行思,门下有曹山和洞山二禅师,创立了曹洞宗。这两个分派作为禅宗的代表传到了日本。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兴起,出了临济系圜悟门下大慧宗杲和曹洞系的宏智正觉两大禅匠。 
  大慧的宗风是看话禅。看话禅是对公案加以考究达到大彻大悟,对师僧提出的公案,将自己体得的见解呈师认可,通过极为具体的个别直观的体验求得永恒真理的一种修行方式。 
  宏智的禅风是默照禅。默照禅只顾坐禅静心,从内心体得绝对自由的境地,不需要公案。 
  另一方面,与大慧并称为圜悟门下“二甘露门”(两位最高知识)的虎丘绍隆也在江苏省苏州虎丘山宏扬杨岐派禅风。虎丘绍隆门下有应庵昙华,继有密庵咸杰、松源崇岳和破庵祖先以及曹源道生,名僧辈出,大弘宗门。 
  禅的宗教生命仅在于“见性成佛”,同释迦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同一意思。一切众生本来都具备圆满的佛性,明确地自觉体验“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悟禅的根本。 
  坐禅开始时通过种种修行,自觉体得了“真实的自己”即佛性之后,继续修行便会出现悟性纯化的阶段,要能修炼到在任何场合佛性毕露,言行皆履行佛道、呈现“真实的自己”的阶段,最终进入佛的境地,这就是禅的目标。 
  初祖达磨大师所说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不要依赖文字,真实是文字和语言所难以传达的,亦即真实是超越以论议为主体的悟性,必须从体验中去会得。因此禅的表现样式是蔑视逻辑,对事物的表象持漠然寡默的态度,喜好直接把握事物的真髓。 
  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取其形式,而是直截了当地把握对象的本质,采取简洁粗放的表现样式,以禅画为例,即在绢上或纸上用尽可能少的线条和笔墨来表现物体的形状,比如漪涟的水面上的一介渔船,观画人便如同置身于茫然无边的大海之中。无所依傍的小舟,翻越激流,连一根舵桨都没有,然而正是这无所依傍才人感到其中的无限之美。又如栖息于枯木上的一只鸟,画面上没有多余的一线一画,但是画中隐藏的含意却在我们眼前显露无遗。(〔日〕有马赖底著 姚长寿译)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寺概况 | 西庐文化 | 西庐在线 | 佛教艺术 | 寺院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公益慈善 | 图片资讯
版权所有:西庐寺 Email:xilusi@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西庐寺 邮编:231201
办公室电话:0551-68581863 客堂:18326656868
皖ICP备20240313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皖(2023)0000017 公安备案号: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