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电子期刊


学习十大愿王,践行普贤精神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7日  

学习十大愿王,践行普贤精神


    十大愿王出自《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全称《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品,是一类的意思,把它归纳一处加以说明叫品,如社会上讲的食品(蔬菜类,谷物类,豆类等等),饮品等。世间众生有个特点,接触任何一个境界,在思想上认识上觉得是真的,所以产生坚固的执着,结果不但不能受用境界,反而被境界所用,所以说众生的境界只能称之为境界,不能称为解脱境界。断除烦恼,消除恶业,任何境界不能困扰他,身心自在才是解脱境界,但还有高低不同,大菩萨才是不思议境界。入是悟入,证入,能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境界。华严会上,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化无不周为普,邻极亚圣为贤,文殊是智慧与信仰的统一,普贤是志愿与实践的统一。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无不依此十大愿王而成无上正等正觉。
    一者礼敬诸佛。诸佛为谁,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由此说明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但是我们的父母师长不一定是未来佛,甚至是现在佛,为什么这样说,佛菩萨无有定相,随类化身,如果我们不认识菩萨的心,万一有一天在马路上遇见穿西装打领带的菩萨你能认得吗?所以讲,认识活生生的菩萨最重要,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言“要看人人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从无情众生讲,房子、锅碗瓢盆、花草树木都是未来佛,你每天给花草施肥浇水也是一种礼敬,两个人吵架拍桌子摔碗,就是对诸佛的无礼。礼敬诸佛就是礼敬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也是未来佛啊!普贤菩萨是如何礼敬诸佛的呢?“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徧礼尽无余”,三世诸佛他都礼敬,我们看后大吃一惊,更觉惭愧,普贤菩萨都在礼敬我们。
    二者称赞如来。金刚经里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从佛的法相讲有生灭来去,是佛陀慈悲分身现像度化众生,本无来去随众生感应而显。社会上不明佛法的人说如来佛最大,如来佛变成称呼了,西游记里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但最终跑不出如来佛手心,为什么跑不出?因为孙悟空还没有悟到诸法空相的道理,有一个我相,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才能跑出如来佛的手心。前面讲礼敬诸佛是从事相上讲,称赞如来是从理性上讲,礼敬是无条件的,一切人不论男女老少好人坏人都要礼敬、礼貌,而称赞是有条件的,好事我们称赞,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众生不知道,我们讲给他们听,这叫称扬,再将如来的功德如何如何的好解释给大家听,这叫赞叹。赞叹别人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人与人之间要赞叹,就是有情的动物,无情的植物也要称赞。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给花草听音乐,它会开的更美丽,一只小狗你称赞它,它也会冲你摇头摆尾。佛教里更需要赞叹。僧赞僧,佛法兴。居士也要赞叹师父,大护法不见僧过,善知识能调万物。普贤菩萨又是如何称赞如来的?“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我们用语言来赞叹佛大家懂,而此处讲一切声音都在赞叹佛,我们懂不懂呢?风声、雨声、狗吠声、骂人声都是在赞佛,凡夫用声尘,用的是分别心,而菩萨用的是清净心,用闻性,有分别有选择的声音就不妙了。普贤菩萨无时无刻不在赞叹。
    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是一种修行方式,不是讲参禅念佛才是修行。供是供奉,养是孝养,供养对上讲为事奉尊敬,对下讲是同情、怜惜、爱护。供养与布施在行为上是一样,但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以清净心、广大心、平等心为供养,没有这些为布施。供养就是在修福。佛陀被称为两足尊,福慧具足才受到无量众生礼拜。供养有三: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我们知道财供养得财富,不知道法供养得智慧,有智慧你就不会贫穷,才有办法致富。有智慧你才会保重身体,健康 、长寿,由此可见,世间最宝贵的不是财富,而是智慧,所以,普贤菩萨一语道破天机:“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法供养可以改变一切人,一切事。而出世间法的供养更是了不得,能超越生死轮回,脱离苦海。
    四者忏悔业障。忏除已造罪业,追悔自己犯的错误,改往修来。无人没有业障,无量劫来,我们不知道干了多少错事,否则怎么会来到这个苦不堪言的娑婆世界呢?要想不受苦果,唯有自己忏悔,谁也不能赦免。世人犯罪有法律制裁,佛教讲你造恶业,如影随形,忏悔业障就是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方法。业障有三:善业、恶业、不动业。不动业是不好不坏的事,如吃饭、穿衣、睡觉一种中性的动作。恶业好理解,善业为什么成为业障?华严经中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不以菩提心来修善业,修的是人天福报,有漏之果。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每天干的事情,正如地藏经中所言“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小孩子上学读书,老师要布置作业,大学毕业,要找工作,有农业,有工业,有商业,大家都在造业,一造业就有果报,佛教里忏悔有很多法门,1、作法忏。拜忏,如慈悲三昧水忏、地藏忏、大悲忏等。2、取相忏。于念佛或禅定中,感佛放光明照触于身。3、依戒律忏,向师长忏,初一十五诵戒忏摩会上披露忏悔。4、无生忏。无相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到灭时罪亦忘,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五者随喜功德。随喜对象是功德,不是善法。功德的功是功夫,戒定慧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如果一个人持戒而没有得定持戒是福德。随是顺从,跟随,不违背,喜是慈悲喜舍。随喜有四:第一法随喜。印经,请人讲经。第二,力随喜。以自己学的知识,随缘随份帮助他人,或以力量为他人做事。尽自己所能尽心尽力;第三,财随喜,做慈善公益事业;第四,心随喜,见别人做的功德,心存欢喜,赞叹称颂。随喜的反面是嫉妒。嫉妒是众生的劣根性,除四果罗汉和佛菩萨。所以普贤菩萨在这里提出随喜功德非常当机。嫉妒这个病可不是小病,大到影响社会不能安定团结,小到家庭不能和睦,连一些出家人也免不了,不然就不会存在六祖慧能大师得到五祖衣钵后,一路被人追杀的事了。随喜功德不是欢喜赞叹就算完了,而是尽力帮助直至圆满成功。
    六者请转法轮,法轮是比喻,轮是转轮圣王的一种宝贝,在人寿八万岁时,转轮圣王出现世间,这个轮子飞行自在。转轮圣王坐着这个轮子视察四大部洲,在这里是比喻佛法如这个宝轮一般如意自在,降服一切天魔外道。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我们在看一些大乘经典时,大多数都有人请教佛然后说法。当年佛陀成道后,反观世间众生根基愚钝,执着坚固,难以调教,要入涅槃,被大梵天劝请而住世弘法度众生。请转法轮,这个轮要转,不动不转就没有用,如地球绕着太阳转,如人的血液不断循环。佛法要人请,不然就不珍贵不值得恭敬。请转法轮在当今这个时代做的还不够,很多寺院道场每天叮叮当当,超度消灾佛子繁忙,而请人说法没有。佛法两千年来,如果没有人弘扬早就不存在了。“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法轮之所以称之为轮者,轮子本身不能转动,必须要人去推动它,所以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七者请佛住世。请求佛陀留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没有佛法就没有光明,众生只有沉沦生死苦海。佛出世间是众生福气,佛不住世,不是讲佛不慈悲,佛既然成佛,没有生灭住世之相。佛住世是随众生机缘,佛是平等度一切众生,正如明月当空,有水的地方,一定有月影,倘若水污浊,月光再明亮也无法映入。众生恶业如浊水,但只要我们能启请与佛有这个缘,还会住世的。请佛住世在世间法方面讲,凡是一个有功于人类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人,我们总希望他能在世间上多住些时日,为社会谋取更大的幸福。
    普贤十大愿,以上七条是愿,下面三条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自性。常随佛学,最不容易是“常”字,永远以佛为榜样。学习释迦如来八千次往返这个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学习观音慈悲,文殊智慧,地藏大愿。释迦牟尼佛涅槃时,阿难问四件事,其中一件是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以后,以谁为师?佛说了四个字“以戒为师”、当今社会佛教出现一些道风不正现象,更要努力学习普贤十大愿王,高举“以戒为师”这面旗帜,佛教才能健康发展。
    九者恒顺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金刚经里面讲”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要想恒顺众生,先从人类开始,再从自己身边的人与动物开始,慢慢扩大,恒顺众生,从现代意义上讲,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什么恒顺众生?因为佛是我们心中的如来,人民是我们心中的众生。《行愿品》中说“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这是告诉我们对待众生就像对待父母师长一样,对待佛陀一样,于诸病苦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为暗夜中为作光明,恒顺众生即是恒顺自己,为众生作良医,自己会成为大医王,为众生示其正路,会成为大道师。为众生的伏藏,自己成大慈父。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能成无上正觉。祖师大德说“欲为法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当然恒顺是有一定原则的,以智慧抉择为前提,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佛教的恒顺众生是建立在为一切众生解除身心的痛苦,令其获得究竟安乐而服务的。如果只是浅显的为人民服务,我们只要像世间上做好人好事的人学习就可以了。
    十者普皆回向,回向如同发愿一样,一个人做事没有愿心,没有志向目标,最终是没有结果的。学佛人回向,首先是回因向果,把修的一切功德善行回向成佛之道。前面讲了,善事不回向会成为魔业。第二,回小向大。以前学佛心量不大,干点好事只是回向自己身体好,家人好,这里告诉我们要回小向大,我们做早课时,回向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这是回小向大,我们还可以回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第三是回事向理。做功德不着相。着相功德有限量。回施法界,其功德也等同法界,回向等于把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成一味之水,成为广大无比之水。
    普贤十大愿王, 不仅仅是佛教的解脱良方,更是可以践行现实人生,有益社会的思想体系,学习十大行愿,拓展我们的心量,启迪我们的智慧,再用广大无限的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践行普贤大愿,以此净化社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则处处是华藏界,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作者 西庐寺住持 释界心法师)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寺概况 | 西庐文化 | 西庐在线 | 佛教艺术 | 寺院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公益慈善 | 图片资讯
版权所有:西庐寺 Email:xilusi@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西庐寺 邮编:231201
办公室电话:0551-68581863 客堂:18326656868
皖ICP备20240313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皖(2023)0000017 公安备案号: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