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电子期刊


巍巍紫蓬山 名将背影多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7日  

生态紫蓬山

俯瞰仙山

西庐佛国

    很多人说,安徽多名山,合肥无名山。其实并非如此。就拿紫蓬山来说,如果你用心去了解它,会发现它并不比省内其他一些名山逊色。自清代开始,它便有“庐阳第一名山”之称。面对一座奇山秀山,文人墨客往往不吝溢美之言。紫蓬山却受到了众多历史名将的“厚爱”,这奇字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李陵——不识紫蓬真面目

  紫蓬山又叫“李陵山”。这个李陵是李广之孙,也是西汉名将。从历史记载上看,李陵一生并未涉足中原,更未到过合肥。但是,为什么合肥会有一座以李陵命名的大山呢?

  翻阅史料人们会发现,李陵之所以在合肥留名,是因为他的后辈李典,同样是一位名将。原西庐寺三惺方丈著文如是记载:汉末魏将李典镇合肥,建庙于山巅,祀其七世祖李陵,此李陵山得名之始也。

  典好学问,贵儒雅。所以,李典一定读过《汉书》中关于李陵全军覆没的记载:“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汉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陿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李陵大息曰:‘兵败,死矣! ’……”

  对于李陵这一战,相信李典应该也刻骨铭心。所以,他一直期待着能有一座与鞮汉山一样的大山,完成自己对祖先“未至鞮汉山”的心愿。像李陵一样,李典也从未到过鞮汉山,面对山势峻拔挺秀的紫蓬山,他不禁涌起了对祖先未了心愿的愁绪,决意在山顶建一座李陵庙来了却心愿。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清嘉庆《合肥县志》中,合肥籍人龚楚曾写过一首诗:“重围深入计原疏,兵败途穷力尽初。汉帝寡恩臣至此,苏卿返国尔何如?殊乡落日千山雪,痛哭陈情一纸书。此处未应遗庙在,寻钟仍向远公庐。 ”也许,在这些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一些令人遗憾的味道。

  李典——只愿身葬此山中

  从紫蓬山西庐寺门前,沿一条水泥石阶路由西向东不断前行,在一处遮天蔽日的丛林中,一块墓碑一定会吸引你的目光。这就是李典墓。

  李典是山东人,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授捕虏将军,封都亭侯。李典何时到合肥,史籍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但对于李典来说,紫蓬山应该是一座大山、奇山,或者有某种特殊意义。

  如果不是这样,这位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不会在紫蓬山上为自己的祖先李陵修建庙宇,也不会将自己的兵马驻扎在山间,更不会将自己的一切都永远地都留在山中。这些在清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志》有明确记载:“李陵庙,在李陵山顶。相传山为魏将李典屯兵处。陵,典之祖,典为之立庙于此。 ”

  合肥应该是李典的福地,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逍遥津之战,让后人记住了他。也有人说,这场仗的首功应归于在战斗中表现得勇猛无敌的张辽。其实,不计前嫌奋勇出战的李典同样功不可没。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将才却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六岁。死后,李典就葬在了紫蓬山。关于这一切,晚清时期安徽巡抚英翰在为徐子苓作的《敦艮吉斋诗序》中有记载。英翰认为,李典“知其山必有灵秀”、“有祖先之福”,遂葬于此。

  后来有人说,紫蓬山上只是李典的衣冠冢,因为山西也有一处李典墓。其实,紫蓬山上的李典墓是衣冠冢也好,不是衣冠冢也罢,都只是后人的猜测而已,真实的是李典对于这座大山情有独钟,他将自己一生的光辉留在这里,一直未曾消失。

  葛升——少小离家老死回

  在紫蓬山东岭,还躺着一位曾经深爱着这座大山的历史人物——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葛升。

  葛升,字统立,肥西人,精韬略。在紫蓬山下,葛升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传说葛升少时聪颖好学,才智过人。平常之日,他白天习文,月下练武,被乡人喻为文武全才,也深得乡人厚爱。直到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进犯中原,眼看大好河山支离破碎,葛升才弃文从武离开紫蓬山。

  葛升对紫蓬山的感情很深。关于这种深厚的感情,史书也有记载:一是葛升力保家乡庐州。“公元1141年,金兀术率大军攻陷庐州,派兵进袭东关。葛升与诸将引兵出,在清溪与金兵两战,皆捷。金兵驻军柘皋,葛升请求守军进兵,夹石梁河列阵,河甚阔,守将命葛升带兵背柴草垒桥,顷刻桥成。第二天,宋军主帅张俊、杨沂中率大军赶到,分军为左右翼,葛升与守将一起随大军渡河进攻柘皋金兵。金兵大败,葛升一马当先,追击金兵到东山。金兀术又亲自率军战于店埠,再次大败,慌忙北逃。 ”二是葛升对紫蓬山下的人民情深意重。“同年,时值天旱,庄稼无收,饥莩遍野,葛升捐饷赈粥,救济灾民。还吁请庐州军政长官发币银18万两,赈济合肥灾民。 ”

  据称,葛升85岁离开人世,生前曾叮嘱后人将他葬在紫蓬山东岭。当然,也因为葛升的故事,东岭也被后人称为“将军岭”。

  袁宏谟——乡音不改守西庐

  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名将们“心有灵犀”。同样喜欢这座大山的,还有太平天国时期名将袁宏谟。有趣的是,袁宏谟对于这座山的喜爱与他人不同,他宁愿做一个和尚扎根于此。

  太平天国时期,袁宏谟曾任杭州守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袁宏谟异常痛苦,经常彻夜难眠。冥冥之中或有天意,疲惫不堪的袁宏谟回到了家乡。然而,此时的紫蓬山已毁于战火,仅存破庙三间。

  尽管如此,袁宏谟还是决定留下,投身西庐寺出家为僧,取法号通元。栖身破庙,靠乞讨为生,袁宏谟并没有选择离开。为此,他还托钵四方募化,筹资重修西庐寺,工程于1871年竣工。

  在《紫蓬山志》中,我们还能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通元和尚于同治年间修复西庐寺时,陆续建成殿房124间,计有“大山门五间,中供弥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后殿、宫厅、禅堂、观音堂,位于二层的八卦亭、钟楼亭、藏殿楼、寮房、通公塔、望湖楼等等,真可谓是殿宇恢弘,气势非凡。 ”

  如今,袁宏谟早已不在人世,可由他重修的西庐寺仍然矗立,香火甚旺。

  ◆后记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紫蓬山的将才却更多。除了上述几位名将,紫蓬山还被称为淮军将领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去的淮军高级将领据统计有130多人,包括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两广总督张树声、湖南提督周盛传等,他们也都曾在此留下过踪迹。千百年来,围绕紫蓬山发生过很多故事,有的已经被载入史册,有的则名不见经传。如今的紫蓬山,正致力让名将们留下的背影变得更珍贵、更清晰。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寺概况 | 西庐文化 | 西庐在线 | 佛教艺术 | 寺院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公益慈善 | 图片资讯
版权所有:西庐寺 Email:xilusi@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西庐寺 邮编:231201
办公室电话:0551-68581863 客堂:18326656868
皖ICP备20240313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皖(2023)0000017 公安备案号: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