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电子期刊


西庐名刹--李唐间始赐额曰西庐寺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7日  

   《紫蓬山志》刊原西庐寺三惺方丈撰《西庐寺源流序》文曰:“……到李唐间,始赐额曰‘西庐寺’。然代远年湮、废兴者屡矣。清康熙年间,我始祖鉴融智公,卓赐于此,乃大修焚刹,创建丛林,实为一代开山始祖。”

     咸丰三年,原西庐禅院毁于战火。在紫蓬山顶仅存李陵殿三间破庙。袁宏谟在此出家,法号通元和尚(通公),为重建西庐寺备尝辛苦,托钵四方,得淮军将领周盛传(武壮)、周盛波(刚敏)等重资相助,仅周盛传一人便捐银七千两,施田一百二十八石二斗,还有叶志超及山前山后之程、卞、吴、董、刘、张等大户捐款、捐地。数年间,西庐寺建成殿堂僧寮一百二十余间,屹然为江淮间一大丛林。西庐寺虽然于“文革”中被毁,但《紫蓬山志》对其建制描述历历在目。五六十年代西庐寺僧俗两众被迫下山,至今仍有人健在。时光流逝虽已有五十春秋,但山前山后年逾古稀的老人们仍对西庐寺盛况记忆犹新。凭着这些资料和记忆及笔者年轻时对这名山留有的深刻印象,得以对于原西庐寺庙貌勾画出一幅草图(附后)。犹恐不及,再将其寺宇殿堂建置叙述如下:
大山门
    第一进殿为大山门,亦称大三门。一排五间,中供弥勒佛,左右两排为四大金刚。仰望之雄伟高达,威武刚猛,令人生畏。为非作恶者见之胆寒,顿生收敛之心。居中供奉弥勒佛,慈善可亲。两旁有一幅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山门有三道大门,居正中位置的门额为“庐阳第一名山”横匾,乃歙县洪福所书。今人称紫蓬山为“庐阳第一名山”源于此。现在这一珍贵匾额仍保存于肥西县文管所。两侧门额为“大千世界”和“不二法门”,山门坐北朝南颇有气势。五进大殿沿着一条中轴线,拾级而上。大山门前砌有照壁墙,上书“青光大来”四个大字。为何在大山门前砌有照壁墙,曾有人问西庐寺方丈。寄尘方丈答曰:高墙如屏风,借此以隔离市井扰攘,保持寺内清净。
    大山门平时不开,日常进香或有事者,皆由小山门入内,只有每逢庙会或遇有要人进山及庆典时才开大山门。大山门所在地为山前吴姓所捐,每逢庙会期间,大山门外一片空地上,做小生意者甚多,常有吴姓人来手“地皮钱”,小商小贩亦当解囊。
灵官殿
    第二进殿是灵官殿。灵官殿是镇守山门的神灵。灵官属道教,为什么把道教神像置于佛寺门前守卫?很令人费解。但可考的是,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之肉身殿也是由灵官护法。相传古代有位新科状元不信佛,用钢针刺地藏菩萨遗骸,并说:我看你是真身还是假身。被此处居然冒出了殷红的血珠,状元见状惊恐而去。护法神韦驮外出巡山回殿,见地藏菩萨右腿流血,问明原委后,怒不可遏,要将那状元处死。地藏菩萨极力阻止,不许报复。韦驮不听,执意惩罚,驾云追赶,过了五溪桥(青阳城西二十里处),抡起降魔杵,将那状元打死。为此事,地藏动了火,赶韦驮离山,不要他护法。韦驮从此到浙江天目山道场去了。韦驮被驱逐后,菩萨请来道教灵官护法。由此可见,紫蓬山西庐寺与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故与其他寺院不同。相传灵官姓王,名善,宋徽宗时代人,曾学符法,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负责天上人间纠察事务。塑像三只眼,身着戎装,手举钢鞭,威风凛凛,一副凶相,煞是骇人。两侧题联是:
    三眼能观天下事,
    一鞭惊醒世间人。
    灵官塑像在地藏殿前出现,从金、元时代沿袭至今。据传,全真道教创立者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所以道教的神灵给佛家守户并未引起什么纠纷,这是紫蓬山西庐寺灵官护法的原因所在。
地藏殿
    以上说过,紫蓬山西庐寺在建筑造型上有一条中轴线,在这中轴线上,居中心位置的是地藏殿,地藏殿正中央设一大佛龛供橱。面南而坐的是地藏菩萨,虽是骨瘦如柴,但精神矍铄,右手执锡杖,左手持宝珠;背南向北是观音菩萨,手持净瓶,瓶中插杨柳枝。东祀文殊菩萨,西祀普贤菩萨,佛龛正面有一题联:
     干净地常来坐坐,得意时早去休休。
这一题联给茫茫人海中那些追名逐利者以规劝,发人深省。大殿左右两厢,供奉十殿阎罗,所谓十王朝地藏顺序而坐。殿内东北侧,供奉药王菩萨,俗称华祖;西北侧供奉三肖娘娘,俗称送子娘娘;殿之西南设签房;东北设账房。终年香火不断。
    地藏殿是十方捐功德款所修,宏伟壮观。当时不以平方计算,据有关资料记载:其面积为十五间,即深度为三大间,阔度为五大间,大殿顶部已铁色琉璃瓦覆盖,二十多根大柱子立于殿内回廊四周。重檐斗拱,庆狮、彩凤、蟠龙饰于其间,风铃丁当之声不绝。“地藏殿”三个金色大字竖匾,高悬殿额,肃穆庄严。殿前东西两厢有寮房衬托,殿前院落之平地上,设一大鼎,据记载:为湖南沙星书院之物,周盛传任湖南提督时运回故里,赠给西庐寺通元和尚,收藏于寺内。每逢庙会,朝山进香者甚多,尽管香炉很大,也难容下众多香火。进香者即在大香炉前之平地上烧香,积成一大火堆。圣火熊熊,香烟缭绕。
大佛殿
    第四进大殿是大佛殿。殿前匾额“大雄宝殿”四字,亦为歙县洪福所书。大殿面积与地藏殿同为十五间,其庄严雄伟不亚于地藏殿。大佛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为迦叶。阿难。佛殿内有学者陈锡龄题联:
    西土昔来游,想一路风声、雨声、松竹声,声声自在。
    东岩今晏坐,看四周山色、石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大佛殿内两侧设有钟鼓,大钟高悬,有一老僧终日坐在一高架上司钟,钟声悠扬,远播山外。这里既是四乡人烧香拜佛之所在,也是寺内僧众念经习法之处所,寺内重大佛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那时皈依佛门当和尚的都要烧戒疤,先后有数百僧侣曾在这里受戒。
大佛殿为僧俗两众所敬仰,相传,该殿是山下周家某乡绅捐助所修。
后殿
    第五进大殿为后殿,亦称禹稷殿。正殿三间,中供奉夏禹。后稷二圣。禹、稷二圣是管辖治水和农耕之神。每逢七月,乡间农家多有人来此敬神拜佛,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有陈锡龄书禹、稷二圣题联:
      只手奠山川,四百年骏业宏开,功已备袛承于帝。
      一身勤稼穑,三十世宏图大启,德尤徵克配彼天。
    西庐寺原计划建一藏经楼,因资财不足终究没有建成,只得借后殿存放装满整整十大书橱的《龙藏全经》。所以后殿又称藏经楼。因贮藏经卷,平时屏门上锁,只有每逢香会会期和腊月初八才开放。
    相传,该殿为淮军将领谥号武壮公周盛传捐建。
方丈
    中轴线西侧有方丈、禅堂、观音堂等建筑群。方丈居其中间位置,只有相当规模的寺院才能有此设置和称谓。方丈原来是住持僧住所,故住持僧本人亦称方丈。西庐寺方丈有正厅五间,两端为方丈和贵客卧室。中间有客厅三间,前有花圃,煞是幽静,既是住持僧参禅拜佛之所在,又是接待贵宾和圣僧大德之处。通元和尚与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有诗联唱和,翁同龢赠通元和尚联:
   身在上方诸品悉静,心持半偈万缘皆空。
    中华全国佛教会太虚法师有赠三惺方丈联:
    好比莲花开大觉,但从尘刹现全身。
    所有这些楹联,皆先后悬于方丈正厅。方丈这块宝地,许多政客要人高僧大德在此留墨,足以说明它辉煌的过去。几经沧桑,现已荡然无存。
    方丈之西,建有八卦亭,环境极为安谧,更是静修怡养的去处。
     天入苍茫寸寸秋色,日含紫翠蓬蓬远春。
    这是丹徒人李恩绶给八卦听得集句联。
东厅
    中轴线以东,建有东厅、上客堂、下客堂、大斋堂等建筑。东厅是接待与安排客人的住所,一排五间,中有厅堂,两侧有卧室。厅堂中悬挂有画僧懒悟所作之《紫蓬山全景图》巨幅画卷。上客堂即如俗家的接待室,既是接待客人,又是接待过往僧人的住所。外山僧侣进入寺院时,由知客师接待,例行佛门规定后给予安排食宿。
    西庐寺大斋堂,正常有一百多人吃饭,每逢香会期间就餐者多至千人以上。饮用水要从山间之莲花塘肩挑,费力得很,忙时有二三十人专门挑水。大斋堂正厅九间,堂前悬吊一大木鱼,吃饭时,以敲木鱼为号,吃饭连敲五下,打开水连敲三下,寺内各处值日僧侣、寺外巡山和尚闻木鱼声即来用餐,真所谓“钟鸣鼎食”。时而也有山下之村民夹杂期间来吃白饭,僧侣们视而不见。
禄位堂
    大佛殿东侧建禄位堂,坐西朝东,一排三大间。禄位堂为周盛波、周盛传之专祠,塑有周盛波,周盛传坐像,附塑有周行发像。清末西庐寺复建中,周盛波、周盛传不仅捐银万两,捐田产数百亩,而且出资承建大佛殿、后殿及八卦亭等主体建筑,还出资迎请钦赐《龙藏全经》。周氏是西庐寺最大的施主。周盛波、周盛传死后,李鸿章请旨朝廷优恤、奏请赐谥并建立专祠——禄位祠,附建在西庐寺内。因祠在庙内,地方士人视其如神,来西庐寺进香者多有人在此焚香叩拜,终年香火不断。现将其三人事迹分述如下:
周盛波,字海舲。兄弟六人,排行第四。祖居肥西大柏店枣林岗周老家郢。道光十年(1830年)六月二十九日生。世以农耕为业。咸丰四年(1854年)在乡办团练为团首。其兄周盛华于肥西罗坝圩被太平天国马千禄部击毙。后周盛波招募两千余人,组成“盛字营”投效淮军。在李鸿章统领下转战江苏、上海、安徽、甘肃、河南、浙江、山东、天津等地,屡歼太平天国军,追剿西捻军。解涡阳雉河集之围,保卫京郊,全歼西捻军于山东荏平等。身经百战,所向有功,积功升任“建威将军”、甘肃甘凉镇总兵、湖南提督,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统帅“盛”、“仁”、“传”马步等军,兼统“盛”字新军,总领北洋海防前敌淮军各路军兵。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二日积劳病故。时年五十九岁。死后赐封刚敏公,国史馆立传。墓葬于本县花岗乡桃园村许家楼。
    周盛传,字道林,号薪如,晚年号北海老农,排行第五。原住地与周盛波同,道光十三年(1833年)六月十四日生。咸丰四年(1854年)在乡办团练为团首,率兵助剿太平军,功叙千总。与周盛波同时投效淮军,援沪参战,组成“传”字营,由李鸿章统一调遣,克青浦,嘉定,解四江口之围;下太仓、江阴、无锡,连破三城。屡次挫败陈玉成、石达开、陈得才之众。剿捻军于颍上、六安间;继而徐州、海东、曹县、沂临、南阳、汝南、光山。涡阳雉河集一役,为清廷立下殊绩。转战十八行省,身经数百战。催坚刈强,挡之者靡,所向皆有功。于天津驻兵时,在大沽口、北塘、小站等地训练新军,试新火器,筑炮台。炮台大者有三,小者七十一,既坚且完,昔所未有,保障天津海防。同时还发动士卒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一百余里;开垦农田数十万亩,使不毛之地成为鱼米之乡,士饱马腾。官授天津镇总兵、湖南提督,统帅“盛”、“仁”、“传”马步诸军,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谥封“建威将军“、光禄大夫。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十四日卒,时年五十三岁。墓葬小庙镇戴大郢西。国史馆立传。
    周行发,字滋园,非喜人,道光十四年(1844年)十一月十五日生。咸丰年间在乡办团练为团勇,后投效淮军。从周盛传、周盛波攻打太平军,积战功升为副将加总兵衔,赏戴花翎,谥封“武功将军“。同治七年,在直隶宁津交界处毛家庄剿捻军时受重伤,当年移军徐州时伤发,同年十月初四身故,卒年二十五岁。
塔院
    西庐寺大山门前向西南百米处,原有一巨大银杏树,树龄数百年,毁于兵火。僧众曾于此地建塔,葬通元骨灰,称之谓通公塔,后又称塔院。有墓庐三间,内塑通元和尚坐像。塔之东下侧有三惺及寄尘墓,每年清明节,一班僧人前来扫墓、烧香、念经……
    塔院有僧人守墓。东侧为本山和尚墓,西侧为十方僧人墓。和尚死后皆火化。一般僧人在火化后被装入一白布口袋,记名法号、俗姓、生死年月日,立一牌位,清明或大寒开墓门,将骨灰放入墓坑,即为安葬。
    塔院南有一别墅,为地方军季光恩所建。季光恩于辛亥革命时曾在合肥与袁斗枢等响应起义,抗战时为地方军第八游击队司令。季光恩在此建有整齐的草屋十余间。别墅建成后,季光恩本人从未来此住过。西庐寺派僧人在此守庐,种茶,加工茶叶。懒悟和尚曾在此设馆教书。塔院幽静,亦为游人去处。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寺概况 | 西庐文化 | 西庐在线 | 佛教艺术 | 寺院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公益慈善 | 图片资讯
版权所有:西庐寺 Email:xilusi@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西庐寺 邮编:231201
办公室电话:0551-68581863 客堂:18326656868
皖ICP备20240313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皖(2023)0000017 公安备案号: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