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蓬山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力图揭示场地的历史特点,创造多元的佛教文化参与空间,以提升宗教文化展示环境,使西庐寺成为紫蓬山风景、人文的一条建设主线。
考虑到场地特点,综合运用山地建筑设计手法,建筑由山脚至山顶依次展开,强调景观和时空变换对视觉和意境的提升作用。寺院院落空间设计沿用变换轴线的曲尺式布局,由下而上,随地形转折轴线,并在轴线转折处,利用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作为诱导,层层近近,西庐寺建筑群体空间逐步推向高潮,使其在曲折、幽深中产生空间节奏感,达到空间制高点--大雄宝殿屋脊。整个空间序列由抑到扬,豁然开朗,使寺院的建筑空间与紫蓬山开旷的山水空间融为一体。
设计贯彻了建筑结合自然的设计理念,根据自然地形地貌,依势造型,逐级升高,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各殿及各寺院利用前底后高的地势,借助后皆、铺地、碑刻、山石、树林形成分散、回转、含蓄、富有趣味的山林寺院风格。
西庐寺景观形态设计注重各层的个性和文化性,力图展现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景观点分别位于不同的节点,将紫蓬山特有的自然景观纳入观赏线;景观线则体现了紫蓬山的佛教文化,也是人们朝山、拜佛的线路,由两道牌坊至山门经天王殿至大雄宝殿,重重殿堂,层层楼阁,烘托紫蓬山的莲花佛国;次景观线则结合不同的轴线和路径布置,可体验宗教文化的人文景观,也可体验各种类型的自然景观;景观面是不同功能区形成的面状景观群,也是寺院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形成的整体景观。
西庐寺设计不同于常规的 点、线、面 景观设计,将紫蓬山以外视线可及的大景观加以统筹考虑,即(景观域)的概念,如紫蓬山的群岚叠嶂、日出、佛光等多种景观类型都纳入到景观视域的设计中,让轴线末端敞开形成开敞景观,把周围古树及更远区域的群山纳入眼帘,前化(域)的景观效果,突出紫蓬山地域优势。此系(旷)的手法;而每一庭院又采用四合院的形势,相对封闭,自成一体,体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