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代祖师


三惺(? - ?)

 老魔王,姓名、籍贯不详,洪秀全部下名将,太平天国失败后,隐于方外,出家受戒,住合肥明教寺。此人从不出门,平时缄默不语。常有人向其问法,皆装聋作哑或呈疯癫之态以应付,每日课《金刚经》、拜佛,寺内众僧皆称他百岁老人。民国六年时,迁住紫蓬山西庐寺。民国十一年(1922年)西庐寺主持僧三惺要外出云游,这位百岁老人忽然叫服侍他的僧人请住持到所住的寮房,向三惺方丈说:“你今外出归期一定很远,我恐不能久等,我生平之事,保守隐秘,数十年从未告诉他人,我已一百零七岁。幼年从事革命,杀人如麻,所幸佛门宽大,许我忏悔。多少年来虔诚拜佛,即使今日我归去,也无憾也。我的真实姓名不必流于世人,你们就以老魔王称呼我。”说完,既请与某日通知西庐寺各殿执事僧人云集于寮房,这位百岁老人则合掌念佛含笑而逝。
三惺方丈风雨佛门

三惺和尚,法号梦东,俗名孙承业,山东喥现任峄县人(今枣庄市辖境),父孙保珠,曾为小官吏,后家道中落,漂泊来皖.承业与伯兄承志随侍,孙保珠病死于凤台,时承业年仅八岁,与伯兄相携南抵合肥。西庐寺学中方丈见承业聪慧过人,收留为佛门子弟,教其读书、课经,取名三惺。1911年时,学中方丈隐退,精义继任方丈年余,见三惺风华正茂,可当已任,又告隐退,将衣钵传给三惺。三惺继任方丈两年后,学中和精义师相继仙逝。三惺为祭奠学中、精义二师,开坛传戒,不忘列祖先辈的创业艰苦,弘扬佛法,受戒弟子百余人。
三惺主持西庐寺时,西庐寺建置已成格局。经三十多年的风雨剥蚀,他又对原有的建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维修粉刷,使之焕然一新。同时增建禅堂僧舍十余间。在西庐寺后院、紫蓬山顶最高处建一望湖楼。时有寿州文化名人张之屏(字树候)先生来游,认为望湖楼之名不能概括其名胜,提议改名胜因楼。三惺方丈表示赞许。当即令工匠刻字镶嵌于楼墙,因此望湖楼又名胜因楼。张树候为之作《胜因楼记》称:“登楼一望,左右群峰参差罗立如同儿孙;西望大潜诸峰,葱郁苍翠绵邈无际;东望巢湖晃漾如在几下。”晚清时曾任内阁中书的周家谦有文称:“登紫蓬山顶望巢湖如匹练,夕阳斜照,帆影点点可数”,可惜此楼早已不存。
通元和尚在世时,即谋划编写《紫蓬山志》终未实现。时隔十八年,即1931年三惺任方丈期内,筹资始印成书。《紫蓬山志》一书,记述了紫蓬山与西庐寺之历史源流,三惺方丈功不可没。
三惺方丈性耽翰墨,时常吟诗作词自娱,他有一首《月夜》诗,很有禅意:
午夜沉沉万念差,携筇信步到山涯。
峰高路细云常锁,树老荫疏月不遮。
古寺钟声来石室,野桥渔火落金沙。
忘机小隐山深处,静坐蒲团度年华。
三惺方丈自1914年开始住持西庐寺至1941年离开时,历时二十八年,可谓久矣。这期间,在紫蓬山周边地区有红军游击队打土豪,有驻合肥的侵华日军下乡大扫荡,有国民党地方武装的骚扰。凡此种种,即使是深山老林、佛门胜地也不能不受到冲击。作为一个丛林寺院的住持,面对如此的社会动荡,不能单纯超尘出世,而是要有着切实的应对与周旋,才能顺应时势,不被沉没,甚而利用敌后的偏僻与局部的平静,使寺院得到兴盛与发展,真可谓难矣。本节不作具体描述,待后于其他章节补叙。在三惺住持西庐寺方丈期间,经历了种种复杂多变事态,他能够在佛门中功课卓著,为僧俗两众所公认,真可谓性定心清的高僧。三惺方丈后来离开西庐寺,去当时省政府所在地立煌县(今金寨县)古碑冲,出任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两年后病死,时年六十五岁。骨灰由寄尘和尚接回,葬于西庐寺塔院东侧,现墓已不存。

下一篇:寄尘(1885-1974)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古寺概况 | 西庐文化 | 西庐在线 | 佛教艺术 | 寺院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 | 公益慈善 | 图片资讯
版权所有:西庐寺 Email:xilusi@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西庐寺 邮编:231201
办公室电话:0551-68581863 客堂:18326656868
皖ICP备20240313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皖(2023)0000017 公安备案号: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