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海(? - ?)》 |
藏海和尚,俗名许中民,时人习惯于称他老藏海,舒城县舒三镇陈家泊人。1908年出生,少时家贫,十六岁时兄弟二人去合肥明教寺出家。他的弟弟因违反寺规,被杖责致死。藏海于明教寺出家后,去镇江金山寺受戒。回明教寺后接着去舒城南港关帝庙任住持。关帝庙有庙田四五亩,而且有香火钱收入,庙内经济状况尚可,而寺庙周围人民生活贫苦者甚多,藏海在此曾资助过周龙有兄弟二人。周家兄弟经常在庙内吃饭,庙里还拿钱供周龙有上学读书。周母病死时,庙里又施以棺木,真可为乐善好施。 |
|
 |
《寄凡(1914- 1971》 |
寄凡和尚,俗名王义堂,合肥北门双岗人。1914年4月出生,十一岁时母亲病死,由伯母抚养读书。十四岁时到合肥三孝口刘东泰糕饼店学徒,受虐待。刘家有一堂兄是西庐寺和尚,常来店里,王义堂跟随这个僧人到西庐寺烧香,结下佛缘,瞒着家人到西庐寺出家,取名寄凡。其父闻知后上山寻找,寄凡不为所动。十六岁时寄凡到九华山受戒,后在九华山东岩寺、庐江冶父寺、宁波阿育王寺等寺院学经。二十二岁时回到紫蓬山西庐寺。曾追随三惺方丈到安庆迎江寺、舒城龙泉寺等丛林寺院放戒。 |
|
 |
《寄坤(1890 ― 1954)》 |
寄坤,法号藏廉,俗姓凌,舒城县小集人,曾在舒城某小庙做过斋公,三十岁时来西庐寺,由三惺方丈收下为徒。后为西庐寺监院,即二当家,管理寺院一应事务。西庐寺作为一个丛林寺院,存在于世俗中,也要有种种应酬, 有些场面当然由方丈亲自出面,有些场面方丈不好出面,比如陪酒、打牌等到即由寄坤和尚应付。时间长了,彼此混得熟了,有人提出要寄坤出山参政。不知是为了西庐寺的治安维护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三惺方丈竟然表示同意。当时的三惺虽然身居佛门,与省、县当局确有着应酬与往来,这一提议很快到合肥县政府的认同。这位身着僧服的寄坤和尚走马上任西庐寺与紫蓬山乡联保办事处主任。和尚参政的事,在佛教界甚为罕见。然而在抗战期间,西庐寺的这种特例一直存在五年之久。 |
|
 |
《寄尘(1885-1974)》 |
寄尘,法号藏塋,俗称祁,本县祁小河湾人(今属桃花镇),1885年生。家贫,八岁时由西庐寺三惺方丈收下为徒。稍长,三惺见其聪慧,送其去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学习禅宗佛法。此时,太虚法师在佛学院讲学,亦爱寄尘之才华德慧过人,并通过中华佛教会遴选送其去日本留学,研读佛教法理。三年后学成回国。此时,太虚法师应蒋介石之邀,在奉化住持雪窦寺。寄尘因与太虚法师师徒情深,回国后便投向雪窦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软禁于雪窦山,雪窦寺便成为张将军常去之处。这段时间,寄尘和尚常与张将军见面攀谈。曾在西庐寺做过账房的王保环先生说:“寄尘是见过大人物的人,尤为敬重张学良将军的为人。张学良被软禁在雪窦寺内已失去自由,仍关心国家大事、民族兴亡。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全国奋起抗战的消息传到雪窦山,张将军十分兴奋。平时他独自在房间吃饭,这天特地到餐厅用膳,慷慨激昂的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抗日,这一天终于被我等到了,以后我即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
|
 |
《三惺(? - ?)》 |
老魔王,姓名、籍贯不详,洪秀全部下名将,太平天国失败后,隐于方外,出家受戒,住合肥明教寺。此人从不出门,平时缄默不语。常有人向其问法,皆装聋作哑或呈疯癫之态以应付,每日课《金刚经》、拜佛,寺内众僧皆称他百岁老人。民国六年时,迁住紫蓬山西庐寺。民国十一年(1922年)西庐寺主持僧三惺要外出云游,这位百岁老人忽然叫服侍他的僧人请住持到所住的寮房,向三惺方丈说:“你今外出归期一定很远,我恐不能久等,我生平之事,保守隐秘,数十年从未告诉他人,我已一百零七岁。幼年从事革命,杀人如麻,所幸佛门宽大,许我忏悔。多少年来虔诚拜佛,即使今日我归去,也无憾也。我的真实姓名不必流于世人,你们就以老魔王称呼我。”说完,既请与某日通知西庐寺各殿执事僧人云集于寮房,这位百岁老人则合掌念佛含笑而逝。 |
|
 |
《懒悟(?- 1969)》 |
原籍河南潢川的懒悟和尚,客皖数十春秋,以其精湛的画艺,在安庆与合肥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为当时画坛所敬重。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期间,他隐居紫蓬山西庐寺七年。懒悟在安庆市已为画名所累,避居西庐寺时从不表露自己,外界只知其为画僧,对于他是继新安画派黄宾虹之后新一代宗师,知者寥寥。只有当时亦住在西庐寺避难的合肥著名书法家葛介屏先生与其同栖,加之文人相亲,才能道出究竟。 |
|
|